閱讀歷史 |

第117章 因為本官足夠懶 (第1/2頁)

加入書籤

燒磚對土質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選擇一處石頭、灌木甚至樹木都比較少的地方做為土場,然後將土場表層半米多的土層去掉,選取下面沒有沙子、石子等雜質的粘土。

“凡烻泥造瓦,掘地二尺餘,擇取無沙黏土基而為之。”

選土完成後,把土挖出來後用水浸泡,再用鐵鍬和成不軟不硬的泥。

要是泥和的硬了,朝磚鬥摔坯時就容易出現缺稜少角的情況;要是泥和的軟了,磚坯就無法成型。

泥巴和好了之後,下一步就是摔坯。

摔坯時要用到木板製作的磚鬥,一般是一個磚鬥三個磚模,磚模的內徑是兩寸高,四寸寬,八寸長。

摔坯之前,要先在磚模內撒一層沙土以防止磚坯粘在磚模上,然後把和好的泥用手挖成磚那麼大,用力的摔在磚模裡,然後用一個鐵絲做的形似弓箭的小弓,沿著磚模的上沿迅速刮過,並把刮下來的泥丟進旁邊的泥堆裡以避免浪費。

摔坯之後,就是端著磚坯模子到已經撒好沙子的平地上,用力地反扣在地上,再輕輕地拿起模子,磚坯到這一步就算是製成了。

一般情況下,兩個有經驗的工匠互相配合,一天差不多能製出三百多塊磚坯,要是沒有經驗的,一天頂多也就是能製出兩百來塊磚坯。

而且剛剛制好的磚坯並不能直接送到窯裡去燒製,還得晾曬到半乾時用木板修整成形,等晾曬到八成幹後才能送去陰乾,等待裝窯。

整個製坯過程,包含了和泥、鏟泥、挖泥、揉搓、裝鬥、剷鬥、割切、扣鬥、抽坯、端坯、拾坯、運坯、上架,差不多十幾道工序。

大概的解釋了一番製作磚坯的流程後,王老歪又不免有些悲哀的說道:“若是單純的體力活倒也罷了,可是製作磚坯的時候得彎腰蹲著,連背都直不起來。”

“一整天下來,身上臉上還有鼻子裡全都是泥巴,而且只要幹上幾個月,工匠的一雙手就會變得指掌崩裂,繭硬如石,很多人都會留下腰傷、腿傷,手指頭節也會變得粗大。”

王老歪微微嘆息一聲,又繼續說道:“等陰乾好的磚坯差不多夠一窯了,就可以把它們送到窯裡開始燒,一旦火燒起來,前前後後差不多就得一個月左右,中間不光得往窯裡添柴火,還得往窯裡澆水,不澆水就會燒成紅磚,澆水澆不明白就容易燒成花磚。”

“要是小窯,像城東的那個石灰窯,一窯下來也就是能燒個千把塊磚,要是大窯,一窯差不多能燒個一兩萬塊。”

“咱們寧陽縣這次起的窯,一次差不多能燒個兩萬塊磚。”

“還有就是製坯的時候得看好天氣,趕上陰天下雨的時候肯定不能製坯,趕上連陰天的時候也不能製坯,要不然磚坯幹不了,最後還是耽誤事兒。”

“……”

等王老歪把製坯、燒磚的大概過程講完,楊少峰整個人都徹底麻木了。

好嘛,兩個青壯一天能制二百塊磚胚,一個月也就是六千塊左右?

也就是說,要準備出一爐窯的磚坯,起碼得八個青壯連續幹上一整個月才行。

不行,絕對不行。

要是這麼搞下去,明年都不一定能燒出一爐磚來。

暗自琢磨一番後,楊少峰決定先改人力和泥為畜力和泥。

這玩意兒有什麼難的呀,用水泥弄個池子出來,池子上面搭個架子,架子中間弄個軸承一類的玩意兒,用於連線下面的兩根攪拌用的木棍,然後再用毛驢像拉磨一樣拉動攪拌用的木棍不就行了?

至於說摔坯……楊少峰不懂摔坯是怎麼摔的,但是說到用模子裝泥巴然後再脫模,那楊大知縣可就太有發言權了。

楊大知縣小時候曾經去過磚窯,見識過壓磚機,那玩意兒大概就是把和好的泥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