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05章 士為知己者死 (第3/4頁)

加入書籤

國的時候,又讓恭王和誠王臨朝觀政。

如果他真的滿意太子,自然沒有必要搞出這些事情來。

承平帝這次裝病修養,其實就是對太子的考驗,可惜太子沒有透過考驗。

監國初期,太子昏招頻出,不顧國事,一心只想與恭王和誠王爭取,這顯然不是一個為君者該有的胸懷。

而之後,太子又逼得恭王和誠王不得不棋出險招,衝擊宮禁,太子沒有穩住朝堂的局勢,反而讓朝堂的局勢越來越惡化。

如此這般,承平帝自然對太子更不滿意了。

其次誠王在這場爭鬥中一直都顯得很有分寸,他做的最多的就是推波助瀾,拿著恭王當槍使。

恭王在山河樓懸賞楊正山,是他出的主意。

恭王要衝擊宮禁,他就讓人開啟了京都外城的宣平門。

所以他是恭王的幫兇,但卻從未親自下場。

一切都是恭王做的,而他卻可以抽身在外。

表面玩世不恭,實際上是一肚子壞水。

可承平帝就喜歡這樣的誠王。

最後則是他最終沒有讓月如姑娘下手。

其實月如姑娘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代號。

恭王以為月如姑娘是太子的貼身婢女,太子也知道身邊的婢女是誠王的人。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月如姑娘是四個人的代號,包含一個婢女,一個太監,兩個侍衛,全部都是太子身邊的人。

那個婢女只是明面上的刀,真正的殺手鐧其實是哪個太監。

這道殺手鐧,誠王早在十年前就埋下了。

如果他想謀害太子,太子根本躲不過去。

但他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是因為兄弟情義,而是因為承平帝不希望看到他們兄弟相殘。

誠王很瞭解承平帝的性格,承平帝能夠容忍他們在朝堂上爭鬥,但絕對不會容忍他們兄弟之間痛下殺手。

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他才選擇了放棄。

不過這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誠王獲勝的關鍵。

那就是誠王於昨日就將太子和恭王的計劃上奏給承平帝了。

他自然沒有見到承平帝,但是這不妨礙他將奏摺遞到承平帝面前。

太子想在封侯大典之上,借懸賞楊正山之事,治恭王和誠王的罪。

恭王向趁著封侯大典的機會舉兵衝擊宮禁。

這些誠王早就一清二楚,並且提前向承平帝稟報。

而承平帝最喜歡恭順的人,這件事算是擊中了承平帝的軟肋,讓承平帝對誠王更加滿意。

因此誠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三道聖旨宣佈,滿朝文武都明白皇子之爭徹底結束了,不過這不代表此事就結束了。

隨後幾天,朝堂上文武百官多有貶謫和治罪。

武信侯論罪當斬,奪爵抄家。

昌國公降為二等國公,世子孫繼宗教子不嚴,剝奪世子之位,昌國公府嫡次子孫繼業授封為世子。

宣平侯張敖因縱容敢勇營將士從宣平門入城,罷免果勇營提督之職。

不過張敖是誠王的人,現在雖然被免職了,但所有人都明白張敖的前途一片光明。

敢勇營的一眾武官或被罷免或被免職。

除此之外,朝堂上還有二十餘位文武大臣受到牽連,被貶謫出京。

不過這些都跟楊正山沒有關係,楊正山唯一關注的就是靖遠侯蘇乾的處罰。

可惜這次靖遠侯蘇乾牽扯不深,對於他的處罰也僅僅只是罰俸。

當然,現在的蘇乾也不過只是一個閒散侯爺,靖遠侯府的衰落已經是無法改變了。

相比之下,楊正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