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再問中都事由尋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中午的時候太子府沒離開的人吃到了竹蓀燉雞,村子慶祝一下,竹蓀大豐收。

此時一天比一天熱,還未到小暑呢!即未入伏天,等著入伏……

所以大家搭起來棚子,不進大食堂,食堂裡面悶,外面是曬,有個棚子就好多了。

燉雞的主食用烙餅,基本上不放油,直接烙,發麵的餅。

燉雞裡面有點大棗、枸杞、豆腐,沒有山藥和荸薺,季節不對。

其實山藥有,藥鋪用,放在陰涼處,用冰區域性降溫,關鍵是山藥的斷開的地方要抹灰和硫磺燻。

這個不是為了平時吃,關鍵時刻治病的,隨著儲存期增加就隨時扔掉壞的。

等堅持到再過半個月,就有新鮮的山藥出現,不過很少,還是藥用,直到天冷時,才有大量山藥上市。

過來建大棚的人已經不在驚訝下丘村的飯菜了,他們只需要吃好,然後努力工作即可。

即便如此,他們見到竹蓀的時候依舊愣一下,根本不是自己應該吃的東西。

……

同樣吃到竹蓀的朱元璋沒覺得自己不應該吃,他盯著新鮮的竹蓀看。

今天來不及了,朱標把兩籃竹蓀直接拎到坤寧宮,馬皇后給做了一點。

朱元璋在數,看有多少個,宮女太監拿來布鋪開,竹蓀放在上面。

“五百四十個,妹子你做了多少?”朱元璋數完,問馬皇后。

“十個,你和標兒一人三個,我與太子妃一人吃兩個,正好燉著雞,放裡面了。”馬皇后回答。

朱元璋鼻子一酸:“妹子你何苦呢?放,多放,再燉一會兒,下丘村種的,看看大小,差不多。”

朱標更直接,摟起一堆就給孃親。

“用不了這麼多,我再拿六個,一人四個。”馬皇后挑出來六個,太子妃幫忙。

就是說二十斤鮮的竹蓀五百五十頭,比起朱聞天時候更高產的差,人家用的東西好,一畝地能出一百二十多斤幹竹蓀。

乾的一斤竹蓀一百八十多個,新鮮的呢!差不多十八九個一斤。

換到明朝的斤,應該有二十三四個,二十斤四百七十個左右。

下丘村的多了八十頭左右,個頭小了,每斤比高產的多四頭。

“你娘啊!總是把好東西給我和你們,以前的時候就是,你得多勸勸,下丘村送來的吃食,她有何捨不得?

看看,管咱要銀耳,給一斤,冬天拿回來十斤,這是啥?他們能種啊!

故天下萬物有定,非吾之定。水不轉必臭、人不動必僵、錢不流必縮。

好!一語道盡錢財之事,要流哇!所以他們才不囤積錢財。吾兒怎麼看?”

朱元璋說著把話題引向了朱太一等人記錄的內容,以里長之口說出來。

“孩兒以為可先在寧國府試行,其中若有出入、差池,寧國府自會尋下丘村幫忙。”

朱標謹慎,跟灘鹽法和藍光捕魚法一樣,試行,一旦成功,立即推廣。

朱元璋頷首:“這才是隱士高人,于田間可增產,於牲畜會養圈,於百工有計善,於國朝能總攬,又有一手好醫術。

看看,這便是咱得國之正,不然別人怎沒有其給送竹蓀吃?就給咱了對吧?”

朱元璋逮到個事情就往自己身上想,老天爺看中自己了,才派高人幫忙,感謝天,感謝地,感謝……

朱標沒想那麼多,他只是期待,高人以後還有什麼手段拿出來?

“標兒,你再寫信問一下中都之事,去年的事情剛結束,今年還不等繼續建中都,山東又要乾旱。

咱怎就覺得他不想叫咱把中都建好?行不行的給個話兒啊!咱還能砍他腦袋不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