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古文解析: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第1/3頁)

加入書籤

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06章 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週,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二、對古文“陰陽離合論”深度解析

探秘三陰三陽的奧秘——《黃帝內經》深度解析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黃帝與岐伯的這段對話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三陰三陽的深邃意義和陰陽離合的奇妙之處。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的觀念。這是對自然界最基本的陰陽劃分,也是人類對宇宙萬物認知的起點。而“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則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絡,暗示著人體的生理節律也與天地執行的規律相呼應。

然而,岐伯指出“三陰三陽不應陰陽”,這引發了我們的疑問和思考。陰陽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但其核心要義卻是一致的。這種對陰陽的多維度理解和無限可擴充套件性,體現了古人對宇宙本質的深刻洞察。

接下來,岐伯詳細闡述了三陰三陽的具體含義和相互關係。“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那些尚未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被稱為陰中之陰。而“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則表示已經從地下生長出來的事物,具有了一定的陽性特徵。這種對事物從陰到陽的漸進發展的描述,反映了陰陽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

當提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智者站在天地之間,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來探究陰陽的奧秘。“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這裡描述了太陽經與少陰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陰陽體系中的位置和特點。太陽經作為陽經的代表,其根源起於至陰之處,與命門相連,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這進一步闡述了太陰經與陽明經的關係。陽明經作為陽經中的重要一員,其根源起於厲兌,與太陰經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環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