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7章 古文解析: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第1/4頁)

加入書籤

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13章 移精變氣論

古文:

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餘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暮世之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願聞要道。 帝曰:餘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餘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於一。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二、對古文:移精變氣論深度解析

移精變氣論的哲學深度解析與時代變遷:

在人類醫學發展的長河中,《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篇論述不僅揭示了古代治病之法的奧秘,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透過與歷史背景的結合,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在古代,人們生活在與禽獸相近的環境中,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沒有過多的內心情感牽累和外在的官場紛爭,這種恬淡的生活環境使得邪不能深入。因此,在那個時代,毒藥和針石並非主要的治療手段,移精祝由之法反而能夠發揮作用。這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然與生命的樸素認知,以及他們順應自然、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哲學觀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今之世,人們面臨著更多的憂患和苦難,內有情感的困擾,外有身體的勞傷,還失去了對四時變化和寒暑適宜的遵循。賊風頻繁襲來,虛邪朝夕侵犯,導致疾病深入五臟骨髓和空竅肌膚。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病容易加重,大病則往往導致死亡,祝由之法也難以奏效。這體現了時代變化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以及人類在面對複雜環境時的無奈與困惑。

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中,強調了色脈的重要性。色脈被視為上帝之所貴,先師之所傳。上古時期,僦貸季透過理解色脈而通神明,將其與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相結合,觀察變化之妙,從而掌握疾病的關鍵。色與日相應,脈與月相應,透過對色脈的把握,能夠洞察疾病的本質。這種對色脈的重視,體現了古代醫學對人體內在規律的探索和尊重,也是一種對生命奧秘的哲學思考。

暮世之病的治療方法與古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治療不遵循四時規律,不瞭解日月變化,不審逆從關係,導致病形已成後才採取微針和湯液治療。而一些粗工則盲目地認為可以強攻疾病,結果往往是舊病未愈,新病又起。這反映了人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