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超級計算機 (第2/3頁)
現。李衛東的目光掃過這些資料,腦海中迅速浮現出一幅清晰的設計藍圖。
超級計算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
1946年,漂亮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名為ENIAc。
這臺機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秒只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雖然效能遠不及後來的計算機,但它的出現標誌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隨後,隨著科技的發展,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逐漸提升。20世紀60年代,漂亮國的Ibm公司推出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計算機——Ibm 7030,它的計算速度達到了每秒數百萬次,而這臺機器的誕生,也讓漂亮國在計算機領域一騎絕塵。
然而,隨著各國科技的崛起,超級計算機的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直到20世紀末,全球的超級計算機排行榜上,漂亮國和毛子國依舊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而在這個年代,漂亮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是“Ibm 7094型”。這臺計算機每秒可以進行數百萬次運算,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航天、軍事、天氣預報等領域。
李衛東的目光掃過這些資料,眼中閃過一絲冷冽的笑意。
“Ibm 7094?”他輕聲自語,嘴角微微上揚,“這不過是過去的產物。”
炎國的超級計算機,必須遠遠超越這些機器。
超級計算機的核心,在於其平行計算能力。不同於普通的計算機,超級計算機透過成千上萬個處理器進行並行運算,從而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海量的計算任務。
李衛東首先在設計圖紙上規劃好了處理器的佈局。他的設計理念很簡單:要想在計算速度上超越世界,首先需要更高效的處理器架構。
他決定採用一種全新的向量處理器架構。這種架構能夠在一次運算中處理多個資料流,從而極大提升了計算效率。與傳統處理器的序列計算不同,向量處理器能夠在同時處理多個資料的情況下保持高效運作。
“傳統的序列處理器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李衛東在設計圖紙上快速地標註著,“我們必須採用更先進的平行計算技術。”
接著,他開始設計處理器的並行架構。他計劃在超級計算機中使用超過10萬個處理器單元,每個處理器單元都能夠獨立計算,並透過高速網路連線形成一個龐大的計算叢集。
李衛東在圖紙上飛快地勾畫著處理器之間的連線方式。他決定採用一種全新的高頻寬互聯結構,能夠在不損失計算效率的情況下,實現處理器之間的高速通訊。
“必須要確保每一個處理器都能在毫秒級別內進行資料交換。”他低聲說道。
在設計完處理器架構後,李衛東的目光轉向了儲存系統。
超級計算機的儲存系統,必須具備極高的讀寫速度和容量。傳統的機械硬碟已經無法滿足超級計算機的需求,因此李衛東決定採用固態儲存,並且透過多層儲存架構,確保在處理大量資料時不會出現瓶頸。
“儲存系統是超級計算機的心臟,”李衛東在圖紙上標註著各個儲存模組的位置,“資料的讀寫速度,決定了整個系統的運算效率。”
不僅如此,超級計算機的冷卻系統也是至關重要的。
隨著成千上萬個處理器同時執行,系統將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散熱,處理器的溫度將會迅速升高,導致系統崩潰。因此,李衛東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液冷散熱系統,透過高效的液體迴圈,將處理器產生的熱量迅速帶走,確保系統在高負載下依舊能夠平穩執行。
“液冷系統是未來超級計算機的必然選擇,”李衛東在圖紙上寫下了幾個重要的技術資料,“這不僅能夠提升散熱效率,也能延長系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