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智慧電話設計 (第1/3頁)
京城區域網的成功搭建和全國光纖主幹網的鋪設,標誌著資訊化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
而李衛東,作為這一切的核心人物,目光早已放在了更遠的未來——智慧手機的研發。
西方國家的“大哥大”技術剛剛起步,移動通訊裝置的體積龐大,功能單一,且價格昂貴,只有極少數企業高層和富豪能夠負擔得起。
要不了多久,漂亮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就會推出世界上第一臺手持行動電話,但它笨重的外形和超過2公斤的重量讓它更像是一個“磚塊”而非隨身攜帶的裝置。
但李衛東並不滿足於追趕西方的“大哥大”技術,他的目標是直接跨越這一階段,開發出一款功能強大、體積小巧的初級智慧手機。
這款裝置不僅僅是用來打電話的,它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處理資料、進行通訊、甚至透過無線網路進行資訊傳輸。
李衛東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桌上的一疊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鋪得滿滿當當。
作為穿越者,李衛東深知,智慧手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使用體驗的革命。
它必須具備易操作、便攜、功能多樣等特點,同時還要符合未來資訊化社會的需求。
“我們不能只是一臺電話。”李衛東對團隊成員說道,語氣堅定且充滿遠見,“我們要創造的是一臺能夠上網、處理資料、甚至進行簡單計算的裝置。”
首先,李衛東從外觀設計入手。
西方的“大哥大”太過笨重,根本無法便捷攜帶。
他要求裝置必須輕便,並且能夠輕鬆放入口袋或手提包中。
於是,他決定將裝置的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內,高度不超過15厘米。
“我們需要使用更輕便的材料。”李衛東將設計圖紙攤開在桌上,指著裝置的外殼部分,
“鋁合金和塑膠的結合可以讓裝置既輕便又堅固,能夠承受日常的使用和跌落。”
在裝置的功能設計上,李衛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觸控與按鍵結合的操作方式。
在當時,所有的手機都是透過物理按鍵進行操作,但李衛東認為,未來的裝置必須支援更為直觀的操作方式。
“我們可以在螢幕上整合一個簡單的觸控區域,用於滑動和點選,結合物理按鍵,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裝置。”李衛東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張簡化的操作介面圖,“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按鍵數量,還能讓裝置具備更多的互動方式。”
雖然李衛東的構想十分先進,但要將這些想法落到實處,技術團隊面臨著許多難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硬體微型化問題。
要將通訊模組、處理器、電池等核心元件整合到一臺小巧的裝置中,並確保其效能穩定、續航持久,這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我們需要一款更小、更高效的處理器。”李衛東在一次技術會議上說道,語氣中充滿了堅定與壓力。
他的團隊正在研發一款專門用於手機的微型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通訊和計算能力,還要能夠處理簡單的資料傳輸任務。
“我們可以借鑑天工計算機的處理器架構,但必須進行大幅度的縮小和功耗最佳化。”李衛東指著設計圖說道,“這款處理器必須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減少能耗,以確保手機的續航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李衛東決定與國內最頂尖的電晶體廠商合作,研發出符合要求的微型處理器。
與此同時,他還召集了國內最優秀的電池專家團隊,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設計一款高效、長續航的電池。
“我們不能讓使用者每隔幾個小時就給手機充電。”李衛東嚴肅地說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