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9章 世間萬事,不過人、錢、糧 (第1/2頁)

加入書籤

(注:以下人事關係、包括以後會出現的姻親關係,均沒有任何杜撰成分,作者讀書的時候,導師給過一個課題,讓我們研究晉商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蒲商(蒲州,今永濟市),討論楊、王、張三家宗族對明清商業的影響,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他們的聯姻融合程度,堪稱商界歷史之最。一方水土一方人,晉商喜歡抱團的習慣,真的是源遠流長。)

…………

中條山居太行山和華山之間,長二百多里,最寬不過二十里,東西走向,如同一道天然長城,從平原拔地而起,阻斷晉豫兩地,山勢狹長,故名中條。

黃河從南山腳下沿山脈向東,登山可瞰視晉南和豫北。

陸天明到山西兩天沒有挪一步,在中條山南邊的風陵渡住了下來。

既然決定從南向北,那就要有相應的策略。

中條山把晉地隔絕在中原糧倉之外,但晉西南這塊地乃運汾盆地,方圓三百里河谷土地肥沃,與平原一樣每年兩季,富庶程度遠超山西其他地區。山西南邊一分為二,東邊是山區,西邊是盆地這圖更直觀點,箭頭就是中條山,山脈西側盡頭與黃河之間就是蒲州,河對面就是關中 陸天明從來不相信這世界糧食會不夠吃,窮一省之地,只能養活三千騎軍,開什麼歷史大玩笑。

李闖十年間把中原砸得稀爛,攻陷大城後,他依舊養活了百萬兵,沒道理如今一省之地養活不了一支大軍。

晉西南富庶,但晉西南也‘窮’得很真實,富的是宗族,窮的是官府。

方圓三百里有五百戶舉人進士之家,密集度堪比江南,全是享受免稅特權的宗族,朝廷收個屁的稅賦,當然會越來越‘窮’。

陸天明堅信,只要玩的好,山西養活十萬兵應該不太難。

但需要收集一下鄉土資料,不能盲目亂搞,晉商自武則天之父武士貜起,大明晉商按地域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晉北以出塞為主的邊商,一類是溝通東西南北、以運輸為主的晉中商人,還有一類,是以鹽商、糧商為主的晉南商人。

晉商之所以有偌大名頭,除了他們走南闖北的開拓能力,還有一個上天眷顧的條件,這裡有中原唯一的鹽池。

河東都鹽轉運使司作為大明八大鹽運使之一,產鹽量位列前三甲,與長蘆、兩淮相等,且鹽池所產的解鹽(鹽池在解州),因地理之便,行銷範圍乃全國最廣。

都鹽轉運使司衙門就在蒲州城,距離鹽池百里,解鹽從這裡外銷。

蒲商以鹽為引,把宗族、商場、官場生生糅合成一團。

他們以楊博、王崇古、張四維三家為主,聯姻融合程度讓對手膽寒,官場商場同進退,比勳貴團結多了。

楊博最先出仕,嘉靖朝宣大總督、兵部尚書,抵禦俺答汗的重臣,隆慶朝吏部尚書。

楊博有七子十四女,長子次子皆為進士,官至萬曆朝戶部尚書、參政,還有一子為武進士、官至指揮使,十四個女婿全為官宦之家。

王崇古在京城任職時間短,但他先後總督七鎮,除了薊遼兩鎮,九邊之中,王崇古獨領其七,張居正當朝前五年,邊鎮大事放任王崇古主導。

俺答封貢就是王崇古的手筆,北方開互市之後,晉商完全由王崇古扶植而起。他的岳家張氏,乃晉商中的超級大鹽商。

王崇古致仕後,外甥張四維進入內閣,張四維沒有外放經歷,一路被長輩捧著,走清流路線做到首輔。

楊博與王崇古既是兒女親家、也是兒子娶孫女的姻親,楊博之女同時還是張四維的兩個嬸嬸,而王崇古又是張四維的舅舅兼姑父。

他們三家世代攪和在一起,輩份亂七八糟,家族還格外旺盛。

代代不缺優異者,進士都沒有斷,由此向外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