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1章 安史之亂(一) (第1/2頁)

加入書籤

【安祿山是突厥和粟特的混血,通曉漢語、契丹語等多種語言,為人油滑,逢迎諂媚。

成為軍人後,安祿山在與邊境少數民族的作戰中,雖然軍事才能並非頂尖,但他善於利用一些小規模的勝仗來宣傳自己。

將小仗的成果誇大,把奇珍異寶當作戰利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李隆基宮中,讓李隆基誤以為他不斷地打了大勝仗。

安祿山深知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喜愛,於是認了楊貴妃為“義母”,間接成為皇帝的“義子”。

宴會上,他還當著眾高官貴戚的面,扭動肥胖的身姿跳胡旋舞,逗得李隆基和楊貴妃哈哈大笑,極盡討好之能。

這讓李隆基對這個“忠心”的大胖子多了信任。

同時宰相楊國忠妒賢忌能,驕縱跋扈;政變奪權的李隆基也擔心太子李亨勢力壯大,提前動搖他的統治。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需要自己的權力延伸來制衡朝中的各方勢力,高力士和安祿山便成為了他的選擇。

李隆基任命安祿山為平盧、范陽與河東三鎮節度使,使其擁有了十數萬大軍和龐大資源,希望藉此抗衡西北軍區和太子的勢力。

時日一久,安祿山對軍隊的掌控能力越發穩固,並將軍中三十二位漢軍將領替換為自己的番人親信。

謀反之心昭然若揭。

楊國忠早知安祿山的謀反之心,也始終在朝政中打壓安祿山,但目的卻更多是為了爭權奪利,謀取自身利益。

公元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轟然發動造反。

而安祿山打著的名號是清君側,處死楊國忠這等誤國欺君的奸佞。

在安祿山頻繁的洗腦中,軍中將士也深信楊國忠是真正該殺的奸臣,主帥安祿山的“清君側”也是值得他們相信的。

於是這股大唐精銳邊軍,以及安祿山聯合的契丹、室韋、奚等番邦組成的共計十五萬大軍,以洪流之勢從河北向東都洛陽滾滾殺來。

而大唐內部承平已久,許多守備唐軍鬆散懈怠,面對足足十五萬大軍突然造反,河北各郡縣一觸擊潰,很快河北幾乎全境淪陷。

而在安祿山轟然造反之時,其軍中也並非沒有看破安祿山野心也反抗他的唐軍將領。

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就是其中之一。

顏杲卿本是安祿山手下的參軍,後被安祿山提拔為常山太守。

知曉安祿山叛唐後,顏杲卿不顧性命安危,也不在國家危急面前權衡自己所為是否螳臂當車,毅然在常山起兵反抗安祿山,後因寡不敵眾,死戰也仍然城破被俘。

安祿山惱怒於這個曾被自己信任提拔的漢人,於是將顏杲卿的肉一刀刀割下,並肢解。

酷刑途中顏杲卿仍然大罵著安祿山,於是安祿山又命人用鐵鉤鉤斷了他的舌頭,使他無法再清晰地表達自己對國賊的憤怒和辱罵。

最終這位鐵血唐臣死於安祿山手中。

同時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也被安祿山大卸八塊,曝屍荒野。

後來鎮守平原郡的顏真卿,去尋堂兄和侄子的屍體,但只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頭顱。

據《資治通鑑》記載,顏氏一門死於安史之亂刀鋸者達三十餘人。

面對眾多親人被殘忍虐殺,顏真卿悲憤難抑,寫下了千古書法名作《祭侄文稿》。

這篇祭文因為在顏真卿極為哀痛中一氣呵成,所以情緒難抑下多有塗改。

但也是文字中透露出的悲慟和極為真切的情感,這篇《祭侄文稿》也被譽為了“天下第二行書”。

這場驚天之變也徹底將李隆基從盛世的舊夢中猛然拍醒。

不過面對這場驚天動亂,以大唐的雄厚根基鎮壓平叛原本並沒有太大問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