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6章 雄性不育系雜交技術 (第1/2頁)

加入書籤

“畝產兩千斤!?水稻能有如此畝產?那該是何等的盛況?”

朱元璋的腦海中浮現出早前在天幕中看到的後世機械化收割稻穀時的畫面,那些稻穗確實就是沉甸甸地極為喜人。

而明朝水稻的畝產相比較之下就少得可憐。

哪怕是江南地區的上等良田,一畝地也僅能產出四百多斤稻穀,少數能達到五百斤。

多數地方畝產更是僅有三百餘斤。

一戶三口之家一年少說得要吃千餘斤糧食。

將賦稅、養殖牲畜,還有各種生活開支算上,一年就得種二十多畝地才能維持生計。

而如果培育出了後世的超級雜交稻種,並有足數的化肥,那大明朝所有的百姓們,瞬間就都能躍升為中產之家。

大明朝也將因為極為充裕的糧食,得以讓大量的人口可以從事紡織、經商、造船、造車、畜牧、從軍……而且也會真正有條件讓所有的百姓都能讀上書。

這個如夢般的盛世,歷朝歷代不知魂牽夢縈了多少次。

現如今,似乎已經近在眼前了。

只等天幕告知世人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方法……

【雄性不育水稻自身無法產生正常花粉進行自交繁殖,這一特性使得它在雜交育種中極為關鍵。

在水稻雜交過程中,不需要進行繁瑣低效地,用鑷子小心翼翼地人工去雄。

只需在育種田中穿插種植部分親本水稻,待花粉出現後藉助風力輕鬆完成大規模育種授粉。

或者也可以用一條繩子橫貫稻田,推動水稻與水稻彼此接觸,輔助水稻完成授粉。

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極大提高了雜交育種的效率。

同時,雄性不育性狀通常由細胞質和細胞核基因相互作用產生,具有較高的遺傳穩定性。

雄性不育水稻在與其他具有優良性狀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時,可以將雙方的優良基因進行高效組合,從而更容易選育出具有高產、抗倒伏、抗病等多種優良性狀的雜交水稻品種。

雄性不育水稻是雜交水稻技術得以高速發展的核心。

正是因為有了雄性不育系,才使得大規模生產雜交水稻種子成為可能,從而推動了雜交水稻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但是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對於正常水稻而言算是一種異類。

它沒有相對完整的生育能力,屬於機率極小的基因突變。

就像人類之中也會小機率出現基因缺陷導致的不孕不育。

而在水稻之中,雄性不育株誕生的機率是五萬分之一。

另外要分辨雄性不育水稻,得要藉助放大鏡挨個仔細觀察細小的稻花中,更為細小的花葯上是否生長了花粉。

這意味著要在茫茫稻田中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如同大海撈針。

尤其這個尋找過程只能在水稻花期時進行,而水稻一季的花期只有五到十天。

這讓原本就如同大海撈針的難度,還被加上了一道極為緊迫的期限。

而袁隆平能夠得到的幫助非常少。

因為他的理論在當時並不被認可與支援。

在當時,國際上普遍權威的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難度大,大規模雜交更是被認為幾乎不可能。

甚至有觀點因此提出了,要想借助雜交技術使國家大幅提高糧食產量,脫離飢餓,只有放棄水稻雜交,將研究工作和資金放在異花授粉的玉米上。

在這樣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環境下,袁隆平只能極力爭取讓自己的研究能夠繼續下去。

最終爭取到的支援依然少得可憐。

理解他,並幫助他一起尋找雄性不育水稻的只有兩個人,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