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5章 棉花的價值 (第1/2頁)

加入書籤

【棉花,一種價值巨大的經濟作物。

除了可以用於基本的棉布、棉線、紗布、繃帶、被褥、服裝填充物的製作原料。

棉花還可以用來製作紙質貨幣,它的棉籽可以用來榨油。

最重要的是,它能用於製作無煙火藥,硝化棉。

在正式詳細講述棉花的製作工藝和具體用途前,還得從棉花的種植開始說起。

在此前影片中提到,棉花可以從西域獲得。

不過棉花的原產地並非西域,而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棉花進入西域地區。

也就意味著秦漢以前的朝代並不能從西域獲得棉花,但是從印度獲取也是可以的。

棉花屬於一年一熟作物。

一株棉花可以產十到二十個棉桃,每一朵棉桃有五瓣棉絨。

按照漢朝時期沒有經過過多培育的棉種,土壤肥力也比較低下,一畝地大約可以產出三十到五十斤棉花,可產棉籽一百斤左右,可榨棉籽油大約十斤。

棉花是喜好陽光的作物,較為耐旱,日照時間越長,光照強度越大,產出的棉花品質就越好。

種植棉花的土壤需要疏鬆深厚,沙壤土是較為理想的棉花種植土壤,既透氣又透水,有利於棉花根系生長和呼吸。

不過棉花不太耐寒,種子發芽需要十至十二度以上,苗期和花期需要在二十度至三十度之間。

棉花從發芽到成熟需要一百一十至一百四十天。

西域地區光照充足,擁有遼闊的沙壤土,大部分地方無霜期達到一百八至二百四十天,雖然氣候比較乾旱,但也可以透過豐富的雪山融水修建水利灌溉工程,足以滿足棉花種植所需用水。

所以西域地區是種植棉花的絕佳選擇。

後世中國的新疆(即西域)正是優質全國棉花最大的產地,產出的優質長絨棉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

棉花想要高產也是需要足夠的肥料的。

每畝地適宜使用磷肥五十斤、氮肥二十斤、鉀肥二十斤。

每畝植株密度應在一萬兩千株左右。

在棉花的花蕾期,要進行去除葉枝,即果枝以外的其餘分枝。

因為葉枝透過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大多用於整體植株生長,對棉桃的供給較少,且枝葉生長會強佔棉桃的養分。

同時晚蕾、弱蕾等無效花蕾也會爭奪正常棉桃的養分,也應摘除。

如此滿足肥力、光照、疏果、合理密度後,棉花的產量便可以大幅提高。

棉花的採摘不像稻穀和小麥那樣藉助簡單機械就可完成快速脫粒。

後世藉助大型收割機可以完成快速採摘,古代沒有條件,就只能依靠大量人力進行人工採摘,較為辛苦。

棉花采集後,棉籽會夾雜其中。

棉籽分離可以採用簡單的鐵軸軋棉。

結構很簡單,主要是兩根直徑一大一小的鐵軸,藉助畜力和簡單的機械組傳動,讓兩根鐵軸向相反的方向旋轉。

使用時,將棉花放入兩軸之間,透過軋製,棉籽就會被擠壓出來,留在後面,而棉花則會被牽引向前,從而實現了棉籽和棉花的高效分離。

棉籽想要榨油,脫殼是一個有些麻煩的問題。

棉殼佔棉籽總重的三至四成,且含油量很少。

後世有一種利用金剛砂材質的兩個圓盤,將棉籽投入其中透過旋轉磨製使棉殼破碎,實現與棉籽仁分離。

根據棉籽大致尺寸製造的磨盤,理應也可以實現這個效果。

得到棉籽仁後,進行蒸炒加熱,使棉籽仁中的油脂更容易被榨出來。

下一步的壓榨就可與大豆、菜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