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朱棣的功過得失 (第1/2頁)
【朱棣第三次北伐是在遷都北京後的次年。
韃靼的勢力恢復後,阿魯臺率部不斷南下劫掠打草谷,朱棣決定再次親征。
同年三月,阿魯臺攻陷興和,朱棣率大軍出征,阿魯臺聞訊立即遁走,明軍北進到闊灤海子以北的殺胡原都未能找到阿魯臺主力,不得已班師。
但因為兀良哈部受阿魯臺所控,朱棣認為兀良哈策應了阿魯臺南下劫掠大明,於是
班師途中順便率軍迂迴攻擊了兀良哈部,大敗兀良哈部後正式班師回朝。
第三次北伐雖然沒能有效打擊韃靼,但至少不算無功而返。
公元1423年,僅僅一年後,嚐到遊擊策略成果的阿魯臺,再度侵犯明朝邊境,已經六十三歲的朱棣,還是決定扛著巨大的財政壓力親征。
明軍抵達西陽河時,得知阿魯臺部已被瓦剌部首領脫歡率軍擊敗。
朱棣命令明軍主力原地駐紮,只令前鋒軍主將陳懋率軍搜尋至宿嵬山。
此次明軍還是沒能找到韃靼主力,但在班師之前,因為韃靼被瓦剌擊敗,部眾潰散,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為尋求明朝庇護,投降了陳懋 。
朱棣因此封陳懋為忠勇王,隨後率領大軍班師。
第四次北伐收穫依然不大。
一年,阿魯臺又又一次侵犯明朝邊境,已經六十五歲的朱棣無奈再次親征北伐,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
抱著要在自己這一朝給大明永遠解決北方外患的朱棣,遺憾沒能如願。
據部分史料記載,第五次北伐朱棣抵達了狼居胥山都沒能找到阿魯臺的主力,於是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勒石記功,封狼居胥。
但是正史中並未記載朱棣封狼居胥,現實中也缺乏實證。
不論過程如何,結果是朱棣三次北伐都沒能找到韃靼主力,朱棣也在班師途中因病去世。
雖然多次北伐無功而返,空耗了大量財力物力,不過作為帝王,朱棣的五次北伐親征,甚至親自帶軍衝鋒,也讓他成為了中國帝王史上最廣為人知的馬上皇帝。
相比較集中注意力最多的北方戰場,朱棣在公元1406年時還派軍在西南打了一場勝仗,將安南劃入了大明疆域。
安南就是後世的越南。
當時安南內部發生篡權事件,黎季犛奪取政權後,竟然不自量力膽敢以附屬國身份侵犯明朝邊境。
於是朱棣派遣朱能、張輔等將領率領軍討伐。
明軍兵強馬壯,又有火器大炮加持,戰鬥力極為強悍,安南軍隊一敗塗地。
同年五月便活捉了黎氏父子,押解北京後下令處死。
安南從此被朱棣改名為交趾,並設交趾布政使司,實行郡縣制管理。
安南從此連附屬國身份都失去了,成為了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縱觀朱棣的一生。
皇位原本並非順位繼承於他,但透過自身的軍事才能與多年征戰的威望,用一場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
雖然篡位之舉始終受到當時乃至後世的爭議,但開疆拓土、開創永樂盛世的他,仍然被認為是極有作為的一代帝王。】
朱棣長嘆了口氣。
“唉~朕這一生還是有太多地方做的不好,留下的遺憾太多了。
五徵草原,三次無功而返,邊境上多少大明百姓慘遭劫掠,朕卻沒能替百姓們徹底剿了這些仇寇。
空耗了那麼多錢糧,又讓百姓們多了多少負擔?
遊擊,遊擊,那些北方遊牧部族總是能找到長城薄弱位置開啟入口,等王師趕到,他們也早就劫掠完走了,王師一走他們又回來劫掠。
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今後的仗不能這麼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