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宋朝軍制與弱宋根源 (第1/2頁)
【趙匡胤透過兵變篡位建國成功了,但他同樣顧忌手握重兵的從龍功臣們。
趙匡胤之所以有發動兵變的資格,與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十兄弟密切相關。
他們在禁軍中擔任要職,掌握著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
當然趙匡胤本人的才能定然是不俗的,否則也不會由他來披那身黃袍。
這些義社兄弟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和權力。
這些武將如果聯合起來或者產生異心,非常容易動搖趙匡胤的政權引發嚴重內亂。
趙匡胤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確保新生的宋朝政權能夠長治久安。
歷朝帝王也都有如此顧慮,但如何妥善處理卻是一道千古難題。
當時的禁軍是歸屬皇權直管的最精銳軍隊,趙匡胤就是藉助禁軍主將這一職位完成了的陳橋兵變。
但其實為了防備禁軍造反,後周時期就將禁軍劃分成了兩部分,一為殿前司,一為侍衛司。
就是為了相互制衡,降低禁軍兵權輕易落入一人之手進而威脅皇權的保險舉措。
但是趙匡胤憑藉自己殿前司都點檢的身份和義社兄弟,依然成功發動了兵變。
所以趙匡胤要想解除這些從龍重臣的兵權,換上只聽命於自己的將領,就得先從這兩個禁軍主將下手。
當然不可能直接削奪兵權,否則那麼簡單就不可能是歷朝帝王的千古難題。
趙匡胤先是將禁軍的兩個主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調往封地成為節度使。
同時撤銷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兩個職務,由此將禁軍牢牢抓在了手裡。
有了最強的禁軍作為底氣之後,趙匡胤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一眾高階將領留下來喝酒。
將自己心中擔憂坦白告訴他們。
直言如果他們能夠放棄兵權,自己會和他們結為親家,並許以他們榮華富貴,保證他們後代也能在安穩無需擔心兵禍的情況下永享富貴。
將一切擺到明面上,動之以利,曉之以理,以和平的方式成功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不過杯酒釋兵權遠不是表面上靠一頓酒宴,就能解決兵權旁落這一千古難題那麼簡單。
其背後的政治運作和利益協調才是關鍵。
也讓後來的帝王們紛紛研究這段歷史事件背後的關竅和經驗。
完成收回兵權後的趙匡胤,繼續改革軍制。
將禁軍一分為三,提拔資歷較低的武將分管三衙,進一步削弱禁軍造反的可能。
同時成立樞密院作為軍事決策最高機構。
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三衙掌握領兵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
只有樞密院對軍事決策經過足夠商議後,再由皇帝直接拍板,將領們才有權力調動軍隊。
與三省六部制之下的兵部職能相似,不過宋朝將領的軍事行動更大程度上受到樞密院的文官們節制。
另外趙匡胤還實行了更戍法。
讓士兵定期輪換駐防地,將領卻不隨之調動。
這樣一來,兵將分離,由於頻繁的輪換,將領們沒有足夠時間和機會培植自己的親兵,從而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高階將領們在訓練和作戰時,面對陌生的隊伍不容易統管,反倒是基層將領對士兵的掌控力更高。
想要將士們在戰時用命,在訓練時刻苦,都是需要將領對軍隊有足夠的掌控能力。
這樣的掌控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如此情況就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和配合,作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