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章 甩鍋:明宣宗的鍋 (第2/5頁)

加入書籤

時期,大明最大的一次危機就是由宦官王振引起的。】

*******

如果說剛剛的天幕解說對明宣宗是一記重擊,那麼這一次簡直是致命的!因為現在正是他在位的第十年,這豈不是說,他隨時都可能沒命了?而更讓他感到驚恐的是,根據天幕所稱,他的兒子竟然分別為英宗朱祁鎮和景帝朱祁鈺,這是什麼意思?

明宣宗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他不知道這些稱號意味著什麼,但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駕崩,將會有一場皇位爭奪的風波。

此外,明宣宗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地方:朱祁鈺只有諡號,卻沒有廟號。按照常理來說,唐朝以後的皇帝應該既有諡號又有廟號才對啊。這讓明宣宗越發覺得這件事撲朔迷離,他迫切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未來的資訊。

莫說朱瞻基,剛才發言不當的孫皇后直接就楞在了當場,畢竟自己兒子當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但庶子也有帝號,這是什麼情況?是出現了第二次靖難之變嗎?還是英宗早亡?畢竟叫英宗這個廟號的,活得都不太長,比如北宋英宗在位四年。她的腦海中閃過無數個念頭,臉上露出驚愕和疑惑的表情。

******

【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之時,明宣宗朱瞻基懷著對大明江山未來的深深憂慮和期許,鄭重地指定了已然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朱祁鎮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當時的朱祁鎮年僅九歲,還是一個懵懂稚嫩的孩子,但命運的齒輪卻無情地推動著他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定年號為正統。

起初,由於新帝年幼,無法獨立處理繁雜的國家事務,整個朝政大權幾乎完全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手中。而以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為首的賢臣們則齊心協力,共同輔佐小皇帝治理天下。他們秉持著公正廉潔的原則,盡心盡力地為國家出謀劃策,使得大明王朝在這段時間內保持了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局面。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逐漸發生了變化。先是太皇太后張氏因病離世,緊接著“三楊”也相繼離開朝堂,失去了這些有力的支柱之後,朱祁鎮開始放縱自己,並對身邊的太監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憑藉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迅速崛起並獨攬大權,從而開啟了宦官專權的黑暗時代。

這位年輕的英宗皇帝因涉世未深且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輕易就被王振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其種種越軌行為不僅不加制止,反而予以縱容支援。於是乎,朝廷內外烏煙瘴氣,政治腐敗不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更為嚴重的是,正是因為王振的弄權誤國以及朱祁鎮的盲目聽從,最終釀成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在這場災難性的戰役中,皇帝朱祁鎮不幸淪為瓦剌軍的俘虜,而王振本人也被憤怒的將士斬殺於陣前。此外,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數十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亦在激戰中壯烈殉國。

假如朱瞻基能夠再多活十年,並全心全意地教導朱祁鎮,那麼待到朱祁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成熟之後再繼承皇位,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等諸位先帝,皆對宦官的潛在危害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並且精於掌控和運用他們的手段與策略。倘若朱祁鎮也能如此,明晰宦官勢力可能帶來的種種惡果,熟練掌握駕馭這些人的方法技巧,那麼便斷然不會出現宦官肆意弄權、擾亂朝政的局面。

正因為缺乏這樣的認知與能力,才最終釀成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土木堡之變”。這場鉅變不僅令無數將士血灑疆場,更使得明朝的國力遭受重創,自此走上了衰敗之路。若當初朱瞻基能多些時間來悉心培養朱祁鎮,讓他早早明白其中利害關係,也許歷史將會改寫,大明王朝亦能繼續保持其繁榮昌盛之勢。然而,歷史沒有假設,這一遺憾終究無法彌補......】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