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章 一批:剛愎自用的崇禎 (第1/4頁)

加入書籤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公元 1644 年 3 月 19 日黎明時分,年僅三十三歲的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煤山半山腰處的一棵扭曲變形的老槐樹上結束了自己年輕而悲壯的生命。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曾經懷揣著滿腔抱負與理想的君王,用顫抖的手留下了那封令人心碎的遺書。

這份遺書不僅成為了崇禎帝留給世人的絕筆,更因其所展現出的高尚氣節和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使得後世對他的評價頗高。畢竟,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秦代至清代末年,能夠以身殉國的皇帝實屬鳳毛麟角。單從道義層面而言,崇禎已然超越了大多數亡國君乃至那些守成的君主們。

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那些對崇禎的讚譽之辭以及各種推卸責任的說辭時,不禁要重新審視這位皇帝在位的十七個年頭裡所施行的統治策略。不得不承認,在駕馭帝王權術方面,崇禎可謂是一敗塗地。

首先,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帝王之術”究竟意味著什麼。根據《韓非子》這部經典著作所闡述的觀點,通常情況下,所謂的帝王之術涵蓋了三個重要層面。其一乃是治理民眾,務必確保百姓能夠生活安定、豐衣足食,並對統治階層心悅誠服且順從聽命;其二則在於駕馭官員,促使他們勤勉於政務,以便更有效地為政權效力;其三更是關鍵所在,即鞏固自身的權力地位,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與品德操守,同時巧妙地維持各方政治力量之間的平衡態勢。】

“萬曆這小子有教過他的孫兒那些所謂的帝王之術嗎?”朱元璋一邊喃喃自語著,一邊緩緩地從那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中走出來。經過一番忙碌,他終於完成了一輪對堆積如山的奏章的批改工作。此刻,他的臉上略顯疲憊,但眼神中卻依然閃爍著睿智與堅毅的光芒。

當他抬頭望向天空時,恰好聽到天幕正在解說關於崇禎皇帝的帝王之術。然而,面對這位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子孫,朱元璋心中並沒有絲毫責怪之意。因為他深知,作為一個末代君主,能夠做到像崇禎這樣,已然實屬不易。在如此艱難困苦的局勢下,即使換做其他任何人來坐這個皇位,恐怕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對於崇禎,朱元璋實在無法苛求更多。

想到此處,朱元璋不禁怒火中燒,狠狠地咒罵起那個引發這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萬曆皇帝。若不是萬曆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怠政誤國,又怎會給大明王朝留下如此沉重的歷史包袱?使得後來的繼位者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挽回頹勢。而如今,眼看著自己親手締造的江山社稷毀於一旦,朱元璋怎能不心痛憤恨?

【讓我們將視線聚焦於明朝末期那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身上,深入探究一下他在這三個層面所展現出來的具體情形。

不得不說,若要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評判的話,那麼崇禎皇帝自身的品德操守絕對稱得上是合乎標準乃至出類拔萃的。

自從他登上皇位繼承大統之後,便一直維持著勤勉奮進以及節儉樸素的行事風格。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幹,仔細審閱並妥善處置各式各樣的公文奏疏,已然變成了他平素生活裡再尋常不過的狀態。

為了能夠儘量削減開銷用度,崇禎皇帝竟然就連葷腥肉類都不忍心去品嚐享用,反倒是心甘情願地跟皇后一起食素守齋。

不僅如此,他對於男女之事更是沒有絲毫興致喜好可言,後宮當中的妃嬪人數可謂是少之又少。

另外,崇禎皇帝還十分熱衷於學習知識,求知慾旺盛且不知疲倦,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典籍,並時常參與到每日講學以及經典研討等活動之中。

曾幾何時,就在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