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7章 揚州民變 (第3/3頁)

加入書籤

史可法趕緊派萬元吉去調解,可雙方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還是靠史可法在中間協商調停,才把事情解決了。黃得功的母親去世了,史可法去弔唁,趁機安慰他,還讓軍中的監紀應廷吉等人去高傑的營中勸說。高傑這才答應了史可法的要求,賠償了黃得功損失的三百匹戰馬。黃得功沒辦法,只好接受了史可法的調停,黃、高二人的爭鬥這才暫時平息。

土橋之戰雖然是在揚州民變結束三個多月後才發生的,但高、黃二人的衝突其實早在幾個月前的揚州就已經埋下了禍根。當時,各位將領都想靠擁立之功進入揚州,高、黃二人就因為揚州打過一仗。高、黃二人早就結下了樑子,這次黃得功雖然是應黃蜚的請求來的,但高傑還是心裡犯嘀咕,結果就引發了這場新的仇殺事件。

不論是六月京口的戰亂,還是九月的土橋之戰,這背後啊,總是和揚州的民變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民變最後以對高傑軍隊的寬容處理告終,這可讓其他將領眼饞得很呢,同時也讓高傑的部下更加驕橫了。揚州現在雖然暫時安定了,可導致江北危機的矛盾還在呢,四鎮雖然已經劃分了防區,可各鎮之間的矛盾也沒解決。這場在弘光政權成立前後爆發的民變,把弘光政權的軟弱暴露無遺,也在更深層次上影響了弘光的政局。】

天幕之下,朱元璋長嘆一聲,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之情。作為一個曾經以江南地區為起點的開國皇帝,他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和了解。當年,他深知揚州所遭受的兵災有多麼嚴重,如今再次目睹揚州的動盪局面,讓他感到無比痛心。

“朕觀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實乃亂世之兆。揚州民變,本為民眾之苦所激,然其背後之因,亦有弘光政權之軟弱與四鎮之矛盾。民變雖以寬容處之,然此非長治之策。高傑之軍驕橫,其他將領眼饞,此乃軍心不穩之象。四鎮雖分防區,然矛盾未解,日後恐生禍端。弘光政權初立,本應穩定局勢,安撫民心,然卻未能妥善處理民變,致其演變為京口兵變。此政權之無能,亦暴露無遺。”

朱元璋深深地嘆了口氣,他明白這次揚州民變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騷亂,更是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的表現。弘光政權剛剛建立,但已經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四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高傑的軍隊又過於驕橫跋扈,這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同時,弘光政權對於民變的處理方式也顯得軟弱無力,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衝突。

“朕昔年起義,深知民心之重要。若不得民心,政權必難長久。揚州民變至京口兵變,當為後世之戒,為政者當以民為本,方能長治久安。”朱元璋回憶起自己當年的經歷,他深知民心向背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才能確保政權的穩固和長久。

他希望南明的後人能夠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重視民生,關注民眾的疾苦,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朱元璋抬頭望向遠方,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相信,只要朱由崧以及南明的從政者始終將人民放在首位,關心他們的福祉,努力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夠贏得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