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章 平“賊”將軍左良玉 (第2/3頁)

加入書籤

"眾軍望見皆潰\"。李自成早已在左良玉撤退的路線上挖掘了一條長達上百里的深溝,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當左良玉的軍隊開始逃竄時,李自成趁機發動追擊,左良玉的軍隊陷入混亂,紛紛下馬穿越深溝,場面一片混亂。李自成趁勢發動攻擊,給左良玉的軍隊造成了重大打擊。這場戰役使得明朝軍隊遭受重創,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緊張和動盪。

這一場戰鬥下來,官軍可謂是慘敗至極,不僅丟失了上萬匹馬騾,還損失了無數的武器和帳篷。左良玉嚇得魂飛魄散,一路狂奔至襄陽。

幸運的是,當時正值用人之際,崇禎皇帝罕見地沒有追究左良玉戰敗的責任,而是命令他立刻前往開封援助侯恂。然而,左良玉心中充滿了對李自成的恐懼,遲遲不願動身,一路上磨磨蹭蹭。最終,開封城被攻破,侯恂因此受到問責並被撤職。

左良玉心裡跟明鏡兒似的,在這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的亂世之中,作為一名專業的職業軍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竭盡全力地保住自己的實力!畢竟,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才能在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中立足。至於那些所謂的“為國為君分憂”之類的高尚口號,也不過是朝廷下達的聖旨以及大臣們呈遞的奏章中的華麗辭藻而已。

想當年,左良玉還只是箇中級官員時,他就已經將儲存和發展自身的實力視為首要任務。那時,他負責駐守懷慶地區,但由於與上司之間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他便心生一計,故意放緩對敵軍的追擊速度,讓敵人得以喘息並逐漸壯大起來。這樣一來,他不僅能夠利用這些敵人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還可以招募更多的降兵以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此外,對於上司的調遣命令,如果有可能會損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麼他就會選擇陽奉陰違。表面上,他會表現出順從的態度,但實際上卻完全不按照指令行事。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想盡辦法避免執行那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任務。總之,在左良玉眼中,保住自己的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在左良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曾經有好幾次面臨生死考驗。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甚至被朝廷下令戴罪立功或降級使用。而這一切的原因,竟然只是因為他常常無視上司的命令,自行其是。

每次接到調令,左良玉總是會選擇拖延或者乾脆拒絕執行。這種行為看似固執己見,但實際上卻是出於他個人的深思熟慮和戰略眼光。然而,這樣的舉動也讓原本掌握主動的官軍陷入了被動之中,給戰局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

儘管如此,朝廷始終沒有判處左良玉死刑。這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層次的考量。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左良玉的確具備卓越的戰鬥能力。他在戰場上勇猛無畏,屢立戰功,成為了明朝軍隊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因此,對於朝廷來說,左良玉的存在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殺敵破陣,又可能反噬自身。

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左良玉的勢力日益壯大。他手下擁有一支龐大且精銳的部隊,這些士兵們對他忠心耿耿,視他如神明一般。如果朝廷真的對他嚴懲不貸,很有可能會激起左良玉及其部下的反抗情緒,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動亂。

明末跟農民軍打仗的官軍,軍紀大多差得要命,而左良玉的軍紀那絕對是最差的。在關於他的記載裡,燒殺搶掠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左良玉被李自成從襄陽追到武昌的時候,跟楚王要二十萬人的糧餉,楚王沒答應,他就放縱士兵大肆搶掠,“火光把江都照亮了”。

為了躲開左良玉的軍隊,武昌上到朱明宗室,下到普通百姓,都紛紛逃進山谷裡。左良玉在武昌待了二十來天,等他帶著部隊離開的時候,武昌人在蛇山上歡呼:左兵走啦!都覺得能逃過這一劫,就跟重獲新生似的。左良玉經常縱容甚至下令讓部下搶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