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章 東林在南明 (第1/3頁)

加入書籤

【發生在北方的滿清與大順軍的激烈戰鬥,對於偏安一隅的南明來說,或許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如果沒有滿清的介入,大順軍遲早也會揮師南下,而此時的南明政權恐怕難以招架。因此,可以說,滿清的出現給予了南明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明朝時,大明皇帝曾堅守著“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原則,但如今面對新的局勢,這套準則顯然已不再適用於南明王朝了。

身處南方的南明王朝似乎遵循著一個退守江南的王朝所特有的普遍規律:與北方的滿清講和,並寄望於與之合作,共同剿滅李自成。

甚至,南明弘光朝廷對吳三桂充滿了感激和讚賞,認為他藉助清兵之力平定賊寇、光復京師,功勞之大無可比擬。因此,他們給予了吳三桂“薊國公”的崇高封號,並賞賜了五萬兩白銀、十萬石漕米等豐厚的獎勵。同時,南明還派遣使者將這些賞賜送到了吳三桂手中。

南明的君臣們顯然對吳三桂為了替崇禎皇帝復仇而採取的行動表示認同。他們相信吳三桂所謂的“借虜平寇”的藉口,即向滿人借兵攻打李自成,以報君父之仇。儘管吳三桂已經投降清朝,成為了清朝的平西王,但南明仍對他抱有希望。】

“咱也認為南明弘光這個小傢伙做得沒有問題,畢竟咱也曾經向小明王服過軟。”朱元璋作為帝王,而且是開國帝王,不是意氣用事的腦殘粉,對於南明弘光為了生存採取的策略內心是認同的。

不僅僅是朱元璋,歷史上的許多明朝皇帝其實都有類似的看法。比如朱棣,這位曾五次親征蒙古、威名赫赫的永樂大帝,在靖難之役時,面對北方的局勢也曾採取過懷柔政策。當時朱棣雖然佔據了北平,但四周都是敵軍,形勢十分嚴峻。然而,他並沒有選擇硬剛,而是透過外交手段和軍事壓力相結合,成功地穩住了局面,並最終奪取天下。

這種策略在明朝的歷史中並不少見。無論是面對內部的叛亂還是外部的威脅,明朝的皇帝們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略。他們知道,一味地強硬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損失,而適當的妥協和讓步則可以換來喘息之機,甚至有可能實現反敗為勝。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決策。當涉及到國家核心利益和尊嚴時,明朝的皇帝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扞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在一些非關鍵問題上,他們懂得如何取捨,以換取更長遠的利益。

總之,朱元璋對南明弘光的做法表示理解,這反映了他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思考方式。同時,這也表明了明朝皇帝們在處理複雜政治局面時的智慧和靈活性。

【北方的危機隨著滿清主力都用在了李自成 的方向,南明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但正象東晉、南宋一樣,每一個南遷的皇朝都會面臨著內部的巨大問題——權力爭奪。南明也不例外!

早在確立誰當皇帝這個問題的時候,東林黨與閹黨就矛盾重重。雖然閹黨佔據了宗法制高點,成功將朱由崧推上了皇位,取得了第一場的優勢,但東林黨怎麼可能認輸呢,那怕如同當年的萬曆皇帝也沒有壓服他們,更何況一個先天不足的弘光、馬士英阮大獻等人呢?】

“這一點一點也沒有說錯,東林那幫傢伙實在是太難對付了.......”萬曆皇帝皺著眉頭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無奈和厭煩的表情。他深深地嘆了口氣,心中暗自思忖:這些東林黨人簡直就是一群不怕死的蝗蟲,他們前仆後繼地湧來,不斷挑戰自己的權威,讓自己感到十分頭疼。而且,他們總是以道德制高點自居,動不動就搬出大道理來壓人,讓人難以反駁。面對這樣的局面,萬曆皇帝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才好。

【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