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0章 隆武滅亡 (第3/4頁)

加入書籤

遷至江西、湖南等地。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裡,兩人的關係就從親密無間變成了對立爭吵。

有人說,如果不是鄭芝龍擁兵自重,又對北征計劃諸多阻撓,那麼隆武帝的復國大業說不定真有希望成功。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可以套用到南明時期的每一個手握重權的武將身上,無論是弘光朝的四鎮總兵、左良玉,還是隆武朝的鄭氏家族,甚至是魯監國的方國安、王之仁等等。

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裡,很多武將都認為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什麼捨生忘死、報效國家之類的話了。

而從現實角度出發,如果想要發動一場戰爭,那麼必須要有精銳計程車兵和強大的將領,同時還要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可是自晚明以來,明朝官軍的數量和戰鬥力不斷下降,政府徵收稅糧也變得異常困難。等到崇禎時期,物資配給已經非常緊張,對於南明那些處於動盪不安、紛爭不斷且偏安一隅的君臣來說,形勢只會更加嚴峻。此外,從當時的整體局勢來看,無論是皇帝還是武將,他們能夠依賴的地域資源和空間條件都在逐漸減少。

鄭芝龍與隆武皇帝之間衝突的關鍵是因為彼此雙方利益與目標的不同。

鄭芝龍的為人幹練狡黠,雄心勃勃,性格強悍。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一個普通的水手成長為海上霸主,再到成為明朝的重要將領。

對於鄭芝龍來說,他希望透過支援隆武帝來擴大自己在福建的勢力範圍,並加深對當地的影響力。這無疑是一種精明的政治策略。然而,與此同時,他的海商力量卻是他多年努力經營的成果,來之不易且獲利甚多。面對如此巨大的財富和權力,他顯然不願意輕易放棄。

因此,無論是當隆武帝及其大臣們提出北伐還是要遷往另一個省時,鄭芝龍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明白,如果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可能導致自己的勢力受到削弱甚至毀滅。他更願意保持現狀,利用自己的優勢繼續鞏固自己在福建的地位。這種選擇既體現了他的聰明才智,也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總之,鄭芝龍與隆武皇帝之間的矛盾並非簡單的個人恩怨,而是涉及到彼此利益和目標的差異。在這場複雜的權力鬥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盤和打算。而最終的結果如何,則取決於各方勢力的博弈和權衡。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隨著魯監國政權軍事力量的全面崩潰,清軍在博洛的率領下,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此時,剛剛到了閩北、準備北伐與遷往江西的隆武帝一下子就面臨著清軍的猛烈進攻。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逃竄,仙霞關迅速淪陷,隆武帝也不幸如同弘光和潞王一般成為了清軍的俘虜。但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展現出了非凡的氣節,他在被俘之後選擇了絕食,最終英勇就義於改名為福京的福州。

在這一過程中,擁有重兵的鄭芝龍卻對隆武帝的困境視而不見,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迅速逃跑,讓隆武帝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種行為實在令人憤慨,鄭芝龍難辭其咎,此後鄭氏家族雖然還打著大明的旗號,但其實已經是一直獨立的武裝了,世人最多稱其為明鄭,以示與南明的分明。

而隨著隆武的滅亡,南明在廣州又迎來了另一位更短明的皇帝,隆武的弟弟紹武帝朱聿鐭。

反正從弘武、隆武到紹武,年號的選擇上都一脈相承,跟他們的老祖宗洪武密切相關。】

“簡直是大逆不道!你們這些不肖子孫,竟敢如此褻瀆朕的洪武年號!”朱元璋氣得滿臉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眼中閃爍著怒火,“朕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讓你們這般胡作非為?這不是丟盡了朕的臉嗎?”他來回踱步,雙手緊握成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