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0章 逃亡中的黨爭1 (第3/3頁)

加入書籤

努力,他始終無法打破這場僵局。因為只要有人存在,黨爭就永遠不會停止。它像一個無盡的旋渦,將所有人捲入其中,讓他們無法自拔。

*******

【回顧永曆這二十多年波瀾壯闊的逃亡畫卷,自朱由榔繼位之時起,黨爭的陰影便如影隨形。這場無休止的權力爭鬥,貫穿了永曆政權的始終。最終,它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永曆政權在無盡的內耗中土崩瓦解,走向覆滅的悲慘結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永曆政權是在黨爭的喧囂聲中艱難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在黨爭的混亂局面下無奈地走向毀滅。

晚明時期的黨爭,起初若還能勉強分辨出朝廷內的君子與小人之別,那麼待到永曆年間,則徹底演變成了文武大臣間赤裸裸地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此時的吳黨和楚黨之爭,其本質乃是以廣西軍閥陳邦傅以及廣東“反正”勳貴作為後盾展開的激烈朝堂爭鬥。說白了,這場紛爭主要圍繞著原本掌控廣西實權的陳邦傅,與“反正”迴歸的廣東軍閥李成棟二者之間對於朝廷權力的角逐。

在廣東“反正”之前,永曆朝廷的實際控制權牢牢握於陳邦傅之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廣西的原任巡撫乃是瞿式耜,待永曆帝登基之後,他被任命為桂林留守。儘管如此,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仍處於陳邦傅的嚴密掌控之中。這種局面自然引發了瞿式耜極大的不滿。而當李成棟反清歸明之後,瞿式耜敏銳地察覺到了改變局勢的契機,於是開始積極主動地拉攏李成棟所率領的集團,企圖藉此一舉打破陳邦傅獨攬大權、獨斷專行的既有格局。

於是在永曆這個小朝廷之中,逐漸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集團:一方是以廣東李成棟為倚靠的瞿式耜、袁彭年、丁時魁以及蒙正發所組成的楚黨;另一方則是以陳邦傅為後盾的堵胤錫、王化澄與朱天麟構成的吳黨。這兩大黨派一經形成,便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

然而,相較之下,陳邦傅的勢力稍顯薄弱。於是乎,他絞盡腦汁,企圖透過拉攏大順軍和大西軍的殘餘部隊來增強自身實力,以抗衡強大的李成棟軍閥集團。為此,他們積極運作,先是與大順軍的餘部李過、高一功統領的忠貞營達成合作意向,接著又將目光投向了遠在雲南的大西政權將領孫可望和李定國,併成功地與其建立起聯盟關係。

在吳黨的陣營裡,有一部分明智的大臣如堵胤錫、朱天麟和王化澄等人,他們清晰地洞察到僅憑朝廷現有的兵力,想要徹底擊敗如日中天的清廷無異於痴人說夢。因此,他們力主聯合農民軍,共同制定並實施能夠實現明朝復興的宏偉戰略。他們深知,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有可能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扭轉乾坤,重振大明王朝昔日的輝煌。

當與清廷之間的矛盾逐漸攀升至主要矛盾的位置時,令人驚訝的是,楚黨的大多數成員竟然依舊對農民軍持有深深的歧視態度。他們盲目地堅信憑藉自身的力量能夠扭轉乾坤,挽救搖搖欲墜的永曆朝廷,並使其統治得以穩固延續下去。

正是由於這種固執己見且短視的行為,使得吳、楚兩黨之間的鬥爭本質悄然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轉變。原本,吳、楚黨爭僅僅只是東部和西部軍閥為爭奪權力而展開的激烈角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局勢的演變,這場爭鬥逐漸衍生成為在對待原農民軍的立場和態度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一方堅持對農民軍採取敵視和排斥的策略,另一方則可能持有相對溫和或者合作的觀點。這種觀念上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對立情緒,也讓整個政治局面變得愈發複雜和混亂不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