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3章 南明最後的風骨1 (第2/3頁)

加入書籤

,乃是廣東順德人士。他本是以諸生身份踏入仕途,然而其自幼便心懷壯志,性格豪爽大方,具有高尚的氣節。當隆武帝即位之後,他被授予監紀推官一職。此後不久,他更是透過鄉試考中舉人。後來,他又擔任了兵部職方主事,並負責監管來自廣西地區勇猛善戰的狼兵。

紹武政權如流星般轉瞬即逝,轟然覆滅。陳邦彥藏身於深山之中,當聽聞李成棟率領精銳部隊全力向西追擊永曆軍隊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和憂慮,毅然走出山林。

來到西江之畔,陳邦彥登上高處極目遠眺。只見峽谷之間江水奔騰洶湧,滔滔不絕,那江面上一艘艘帆船揚起的旌旗隨風飄揚,獵獵作響。如此壯闊恢宏的景象本應令人心潮澎湃,但此時的陳邦彥卻滿心愁緒,感慨萬千。望著這滾滾東流的江水,他不禁潸然淚下,長嘆一聲:“此番局勢,怕是無可挽救矣!”對於即將遭受重創的永曆帝,陳邦彥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飛赴前線施救,奈何自己勢單力薄,實在無能為力。

就在陳邦彥陷入絕望之際,不久前陳子壯叮囑他舉兵牽制清軍的話語突然在耳邊迴響起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他頓時受到極大的啟發,思維瞬間豁然開朗。他猛然意識到:“倘若能趁敵軍立足未穩之時,派遣一支奇兵突襲廣州,這不正是當年孫臏拯救趙國所用之計嗎?”想到此處,陳邦彥精神大振,開始積極奔走聯絡各方勢力。

經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說服了佔據甘竹灘、擁兵兩萬餘人的農民軍首領餘龍。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攜手合作,共舉義旗抗擊清軍。二月十日,陽光明媚,春風拂面。餘龍率領著麾下大軍氣勢如虹地殺至東莞虎門。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他們奮勇作戰,一舉燒燬了清軍的戰艦一百多艘。這場勝利如同熊熊烈火,點燃了抗清的希望之光。

緊接著,陳邦彥在高明起兵響應,並與餘龍所部一同沿著海路挺進珠江,浩浩蕩蕩地向廣州進發。一路上,軍旗蔽日,士氣高昂,大有不破敵軍誓不還的壯志豪情。

清巡撫佟養甲得知警報後,心急如焚,急忙傳訊給正在前線作戰的李成棟,命令他迅速撤回軍隊以支援後方。與此同時,佟養甲還放出訊息稱,回師的李軍將會選擇捷徑直接襲擊並奪取甘竹。

此時,餘龍的家眷和重要物資都安置在甘竹,聽到這個訊息後的他立刻驚慌失措、方寸大亂,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恐懼。他擔心自己的根據地會遭到敵人的摧毀,於是毫不猶豫地決定將所有進攻廣州的兵力全部撤回。

失去了餘龍部隊的支援,原本就孤立無援的陳邦彥只能無奈地長嘆一聲,黯然退兵。然而就在此時,局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直在廣西前線奮戰的李自棟也接到了撤軍的指令,這一行動使得對永曆帝構成巨大威脅的壓力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不過,儘管如此,廣東地區的各路抗清義軍卻並沒有因此停下他們抗爭的腳步。一時間,起義烽火四起,其中尤以在東莞起兵的張家玉和韓如瑣所領導的勢力最為強大。看到這種形勢,陳邦彥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夠聯合這些力量共同對抗清軍,或許還有一線轉機。

於是,他修書一封寄給張家玉,信中寫道:“成功與否要看天意如何,能否戰勝敵人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如今皇上被迫流亡遷徙,桂林城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如同累卵一般搖搖欲墜。我們唯有想方設法牽制住敵軍,使其無法向西挺進,這樣才能讓潯平和桂林一帶得以喘息休整。雖然我在此處努力,但最終的勝利成果也許要靠您那邊來實現啊!”

在此關鍵時刻,他再次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為了保護位於抗清核心位置的永曆朝廷之安危,寧願捨棄個人性命,也要將敵軍的注意力和兵力吸引到自身這邊來的堅定決心。於是乎,他抓住這一契機,迅速派遣手下得力干將馬應房率領軍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