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4章 攝政王多爾兗 (第2/3頁)

加入書籤

的統治。

李自成退入山陝之後,原明朝降官降將紛紛反水,但他在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月仍積極準備反攻。另一支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已建大西國於成都,統一了全川 。南明勢力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年號為弘光,尚擁有中國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的主要力量堅決消滅,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後兵”。在此方針領導下,多爾袞先後擊敗大順軍,南明弘光、隆武、紹武幾個政權,不僅權力早就大權獨攬,而且在名義上也漸漸超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

時間來到順治三年(公元 1646 年)五月,此時的多爾袞覺得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向順治皇帝奏請鈐印實在太麻煩了,畢竟那信符一直放在皇宮裡呢。於是乎,他索性派人將皇帝璽印全都搬到了自己的府上,以備不時之需。

從這一年開始,多爾袞使用的儀仗種類與皇帝完全相同,都是二十種,但每種的具體數量會比皇帝略少一些。再來看看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他的儀仗僅僅有十五種,相比之下,與多爾袞相差甚遠。由此可見,多爾袞與皇帝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從順治四年開始,如果有官員在他們的奏書中仍然將“皇叔父攝政王”稱為“九王爺”,或者沒有使用完整的稱呼並且遺漏了某些字,那麼這些官員將會面臨被革職的懲罰。

此外,多爾袞也不再需要向順治帝行禮了。

到了順治五年,多爾袞終於成功地剷除了他最大的政敵——肅親王豪格。事實上,早在順治元年的四月份,豪格就因說錯話得罪了多爾袞,結果被剝奪了爵位。不過,由於當時清朝面臨著強大的外敵壓力,多爾袞和豪格暫時放下了個人恩怨,攜手合作。隨著清軍順利進入山海關,並在北京建立了都城,豪格也重新獲得了肅親王的封號。

順治三年正月,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前往四川平定張獻忠的叛亂。同年十二月,他成功剿滅了張獻忠的勢力,取得了重大勝利。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而歸,但僅僅一個月後,他便遭到了多爾袞的誣陷,被剝奪了爵位並投入監獄。同年四月,豪格在獄中含冤去世,年僅四十歲。

把豪格除掉以後,就在這一年的年底,多爾袞又往前邁了一大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從這時起,多爾袞所使用的儀仗、音樂以及跟隨的人員,都與皇帝相差無幾。這意味著多爾袞不僅掌握著實權,而且在禮儀排場方面也開始與皇帝看齊。

此後,所有的政務,多爾袞再也不需要做出向皇帝請求的姿態了。只要是多爾袞的旨意,一律都說成是皇帝下達的聖旨,幾乎與皇帝沒有區別。

此外,多爾袞還任人唯親,隨意罷免和提拔官員。特別是不允許諸王、貝勒、貝子等人入朝辦事,將自己視為朝廷,命令他們每天都要在自己的王府前等待聽從命令。】

“這個速度恐怕離正式登基就差一步了。”大明各時空的皇帝們看著多爾兗權力的增長,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擔憂和疑慮。他們深知多爾兗的野心勃勃,而其迅速崛起的勢頭更是讓人不寒而慄。

然而,作為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他們明白此時的局勢並非表面所見那麼簡單。早在此前的天幕中就發現了滿清的政治制度與大明完全不同,八旗旗主各自擁有自己的軍隊,當年多爾兗兄弟擁有兩白旗也只佔了全國力量的四分之一,就不知道此時多爾兗又有多大力量了。

同時,大明各時空的皇帝們對多爾兗的評價也有所保留。他們認為多爾兗雖然有著卓越的才能和領導能力,但他的手段過於狠辣,缺乏政治智慧和遠見。這樣的領導者往往難以長久地統治一個國家,更難以贏得人民的支援和信任。因此,對於多爾兗是否能夠成功登基,大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