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1章 一粒沙和宇宙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上文學創作研究生課時,有一門是課程設計。我們的女老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對那堂課記憶猶新,而且,毫不誇張地說,這堂課也對我今後走的路有一定的影響。

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研究生的課多是在晚上的。美國中部的冬天來的早,也特別冷。這是學期開始的第一堂。人們陸續進來,由於誰都不認識誰,大家有點矜持。我更是如此。看著那些比我年長好多的人,我就像棵愣頭蔥,自己也頗覺彆扭。

老師來了。是一位中年女教師。她一進來就好像帶進來一股春風似的,還沒站在講臺後,就抱怨起天氣來,並和前排的幾個學生聊開了。看那架勢,好像老熟人似的。我還以為他們認識,後來我才知道他們也是第一次見。開始上課。她先讓我們進行自我介紹並講講自己的目標(goal)。學生裡面有作家,有企業老闆,有初出茅廬的學者,也有我-一個外國來的學生。大家當然目的不同。作為學者,是需要繼續進修;作為作家,是需要繼續深造,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剛剛大學畢業的是為了拿學位可以找個好工作,而我,當時只是為了混個美國學位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素材用於小說或影視創作。回國後可能算是有個金包裝。大家都說的很實在,老師表示很理解。氣氛一下子就融和了許多。

接著,老師給我們分派了任務:假設她是校長,而我們都是學校的教職工,應該制定哪些條例(rules)呢?大家先沉默了一下,老師自己先寫上一條:不遲到。於是有工作經驗的先帶頭說了。大家提一條,老師就往黑板上寫一條。比如要合作啦,不搶人說話啦,我發現大家都提得很實際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於是也大膽起來,提出要當面講話而不背後說,並要解決實際問題等。老師很讚賞地把我說的也寫在黑板的一角,並且點頭說:“嗯,這點很重要。”我心想,是呀,在中國可是行不通呢!大家都愛在背後議論,等真正開會時,就沒詞了。不一會,老師已經把大家說的寫滿了黑板,我發現她並不是整整齊齊地寫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圓形,我很納悶。

正在這時,老師話鋒一轉,突然讓我們講講自己的druthers 是什麼?我從來沒聽過這個詞,老師看到我一臉的疑惑,於是給我解釋說,druthers 就是講講你自己最願意成為什麼人?嗬!這下可熱鬧了。有人說想當廚師,有人說想當舞蹈家,結果成了音樂教師,我說我想當電臺播音員,老師說她從十歲起就酷愛電影製作,還有人說想當職業漁夫······大家的臉上都泛起了光,看得出,這個話題勾起了大家童年夢想的回憶,都不勝感慨。外面下著雪,冷颼颼的,可屋裡氣氛熱烈,暖洋洋的。

這時候,老師在這些druthers中間畫了一個圓,說了一句名言。她說,真正瞭解一粒沙,就是全面地瞭解宇宙。(A truly understand of a grain of sand is the prehend of Universe.)老師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對沙粒有什麼看法?比如詩人,氣象學家,還有我們這些“druthers”?他們會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帶到課程設計中去?又會怎樣影響教學?學生和教師?還有和課程設計有關的其他因素,如家長,學生本人,聯邦政府,等等,這些都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課程設計?她一面說,一面把這粒沙用箭頭指向了不同的物件。之後,她又回過頭來,指著剛才我們提出的條例,在每個單詞的後面畫了一個輕輕的問號。她沒有說什麼,可大家知道,剛才我們在提出這些條例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那麼多因素。大家聽著,都陷入了沉思。作為一個學校的校長,當然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而即使是一名普通教職員工,也有責任思考這些問題,因為教師,責任是第一位的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