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1章 三年 (第1/2頁)

加入書籤

眨眼間,李恪來到杭州三年了。

第一年,李恪下大氣力整修了錢塘縣的水利和道路,同時上書老爹李世民,要到了長江入海口的管理權。李世民給得也很痛快,畢竟此時的長江入海口,要麼是灘塗沼澤,要麼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如果不是前世去過上海,李恪是真的想象不到,眼前這隻有一個五戶小漁村的地方,會是前世見過的那個超級大都市?

第二年,李恪整修了錢塘湖,清淤修堤,是不是和前世見過的蘇堤和楊公堤一樣李恪不知道。但是,這些堤壩終於算是將錢塘湖變害為利了。

也是在第二年,李恪的鹹魚買賣做大了。本來李恪是打算做到十二衛的,結果是在東都洛陽就賣光了。正好,杭州可以透過運河直達東都,從此,一船船的鹹魚幹,從杭州迅速運到洛陽。

還是在第二年,李恪將其餘七州的刺史縣令也全都任命到位。除了少部分寒門外,其餘都是蕭家子弟。這要沒得辦法,李恪是很想提拔寒門子弟的,可問題是,沒人。倒是蕭家子弟,一聽來李恪這兒就可以當官,最高可以做到刺史,好傢伙,蘭陵蕭家那邊只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年輕人全來了。

隨著手裡錢財的豐厚,李恪開始移民運動。至於民,李恪盯上了河北世家手裡的佃戶,其次,則是河北人牙子手裡的奴隸。

半年的時間,李恪從河北弄來了五萬佃戶一萬三千多奴隸。這些人,李恪分別安置在杭州、衢州和婺州。不過,李恪並沒有將這些人編入戶籍,而是自己建立了屯營。

說是屯營,李恪其實是按照建設兵團的模式來的,只不過,屯營兩個字當掩護很好。屯營的百姓不論男女,都有活幹,基礎工資是每月稻三鬥,錢兩百。不過,有績效的。李恪很清楚平均主義的壞處,因此在屯營訂立了績效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活幹得不是很好,那你就多幹點。如果你活幹得又多又好,恭喜你,每月工資起碼提升一倍。如果大家都幹得又多又好,那就評先進。先進分三檔,都是黃燦燦的開元通寶獎勵,最低十貫,最高百貫,一個季度評選一次。

屯營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墾荒,閒時讀書和軍事訓練。現在,李恪手裡一點都不缺教書先生,李恪手裡的官位安排不了所有的蕭家子弟,那就只好讓他們當一下教書先生了。

本來這些蕭家子弟不願意的,但是當李恪拿出活字印刷術後,這些蕭家子弟上報了上去,幾天過後,這些蕭家子弟就都同意當教書先生了。只不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李恪印刷的經書,都是要由蕭家註釋的。

這點李恪沒反對。

李恪的活字印刷術其實很簡單,就是先造一塊膠泥版,然後在膠泥版上刻字。曬硬或者烘烤乾硬後,再澆錫水製成錫版。李恪要做的,就是研究讓墨如何附著在錫上。相比起木版雕刻,這種方法速度快多了。當然,李恪在搞出這種活字印刷後,也明白為什麼雕版印刷是主流了。

一個原因是,雕版印刷不需要工匠識字;二是,木頭便宜。

不說別的,雖然錫可以重複利用,但初期採買的錢財,也確實讓李恪肉痛了很久。

當然,李恪也將畢昇的那種活字印刷術拿了出來。相比起錫版活字,這種一個個小立柱一樣的活字,很適合小作坊式印書。不過有個缺點,那就是對比錫版活字和雕版印刷,這種活字印刷術對於工匠是要求有識字能力的。

錫版活字和雕版印刷的工匠是文盲都沒事,但是搞畢昇那種活字印刷的,工匠是要識字的。

不識字你怎麼選字印刷!

印刷術的推行,杭州逐漸興起了大大小小的書屋,書籍的價格開始直線下降,然後向著周圍迅速擴散。最後,連東都那邊都有讀書人都跑來杭州買書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