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5章 什麼叫厲害 (第1/2頁)

加入書籤

李世民之所以用口諭的形式下這道旨意,心裡頭很清楚,如果走正兒八經的流程,三省是過不去的。但是,口諭就不一樣了,如果口諭觸犯了大多數臣子的利益,讓他們群起反對,那麼也確實很難作數。但如果並沒有觸犯多少臣子的利益,那麼這口諭也是正兒八經的聖旨。

也是要被記錄存檔的。

而這道口諭如果變成詔書在三省過不去,根源就是長孫無忌。但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反正李恪也不回長安了,那麼大多數臣子就會無所謂,長孫無忌就會孤掌難鳴。

下完這道口諭後,李世民雙眼精光閃爍,看向了殿內群臣。果然,除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少數幾個官員眼中除了震驚和焦慮外,其餘官員眼中只是稍微震驚了下就無所謂了。

不過,李世民也沒解釋什麼,只是又商量了一會兒朝政後,就下令退朝了。退朝後,李世民就直接去了兩儀殿,同時下令,不見長孫無忌。

自己已經對老臣讓步了,也該你們這群老臣給朕讓步了。

長孫無忌心急如焚,他本想借機將李恪留在長安。就算留不住,也想借著李承乾和李泰蓄養死士之事,下掉李恪的兵權。可結果呢,李恪不僅得到了三地的軍政大權,還是世襲的。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最後一句話,李恪非國難不得回長安。

這句話裡面可以玩得套路太多了。

長安被外敵兵臨城下是國難,皇帝被權臣架空又何嘗不是國難!

到時候,李恪只要以國難起兵,地方官員絕對是觀望一片,至於宗室……長孫無忌想了想,相較於李治,李恪在宗室中的名望太高了,如果李恪真的起兵,其餘宗室子弟一般是觀望,但李世民的兒子們十有八九會跟著李恪。

畢竟,相比較李治,李世民的兒子們更願意相信李恪。主要是,李恪的誠信也真不是蓋的啊。

仁勇剛毅,信人奮士,知人善任,折節下士,長孫無忌回想起李恪在人們口中的評價,額頭上頓時冒出了冷汗。糟了,以前只想著不讓李恪回長安,沒有注意到了李恪已經在天下百姓中經營出了這等名聲。

哦,自己一想起李恪,還得加個天潢貴胄之表率!

也就是說,一旦李治登基,朝廷的信譽恐怕還比不過李恪的嘴!

長孫無忌這下是真頭疼了。

李治的臉色也有點慘白,但很快被他掩飾了下去。李治心裡頭很清楚,李承乾的死他是脫不了干係。這時,李治又想到了母親長孫皇后的遺書。如果讓李恪發現了李承乾的死和他脫不了干係,那麼結合長孫皇后遺書,那麼李恪起兵是鐵定的事了!

李治能想到,長孫無忌的腦瓜子一轉也立即想到了。難道說,這就是所謂的夫妻同心?!

沒錯,李世民現在也開始懷疑長孫無忌了。只是,總角之交加上是大舅兄,讓李世民沒有勇氣去查長孫無忌。李世民真的害怕,自己查到的結果是自己想到的那樣。

既然害怕,那麼李世民就選擇一個保險了。以前,李恪是給承乾打造的最鋒利的刀,現在,就將這把刀架在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的頭上吧!

非國難不得回長安,至於什麼是國難,以後就讓恪兒說了算吧!

李恪看了長孫無忌一眼,接著看了李治一眼,轉過身,瀟灑地離開了大殿。長安的事情,該做的都做完了,該回杭州了。

回杭州的大船上,李恪看向了蘇氏道:“大嫂,象兒的學問都到什麼地步了?”

“可以和侄兒一起學習嗎?”蘇氏想了想後道。

讓李象和李仁一起學習?

李恪想了想覺得可以,就是不知道,李象有沒有兵法天賦,畢竟蘇烈的要求是很高的。

兕子卻是一臉開心,雖說兄長以後難回長安了。但在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