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1章 糟糕的糧食 (第1/2頁)

加入書籤

或許真是老天爺開眼,第二天天氣依舊出奇的好,天高雲淡、晴空萬里、陽光和煦,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一掃往日陰霾。安子言起身走出營帳,巡視完營地後,繼續向城牆工地走去,一路上各支隊伍都在有條不紊地忙活著,搭架的搭架,建窯的建窯,做工具的做工具,而最為熱火朝天和充滿幹勁的當屬伙房了。此時臨時修建的灶房灶臺裡,三口大鍋下正冒著洶洶火焰,燒火的三個瘦弱小夥兒鉚足勁兒鼓風,縱使臉色被火焰撩的通紅通紅,依舊不曾停歇,而旁邊三個大廚更是汗如雨下,分別雙手持著木鏟一樣大小的木鏟用力的攪著,聽說是避免粘連鍋底,不過就熬下粥而已,有必要這樣麼?不多時,三人分別停下,取過提前洗好的醃鹹菜,在昨天木工加班趕製的案板上切成細絲,然後小心翼翼的全部收起,均勻的撒在鍋裡,用大鏟子攪拌均勻,取來木勺搖口湯,放在嘴邊吹吹,小心翼翼的嚐嚐,咂咂嘴,鹹度尚可,甚好!至此,這一鍋飯當是熬好了,不過這粥的顏色就沒這麼好看,原來淺白色湯汁變成淺醬色,不過這對於他們來講,或許已經是最好的了,要知道這時候的鹽對於普通人來講,是多麼的奢求不得。此時的大周朝,鹽雖有海鹽、井鹽、鹼鹽、池鹽、崖鹽等諸多分類,但尤以青州、幽州、吳越及閩越之地的海鹽,安邑、羌塘、哈姜、茶卡、涼州的池鹽,渝州、巴蜀的井鹽及涼州的崖鹽最為著名,其中海鹽、井鹽、減鹽人工採集後經過加工製造而成,而池鹽、崖鹽是屬於天然採集的,全國自東到西,從南至北,擁有鹽場大約二百二十個(參照清代全國鹽場總數),雖在春秋齊國管仲“觀山海”之策,實施“以官制鹽為主,輔以民制”的“部分轉賣制”後 ,又經秦國商鞅推行“鹽鐵轉賣”,食鹽的生產開始完全由朝廷控制,並以此獲得大額的收入和稅收,作為統治的基礎,之後歷朝歷代雖有變革,但始終不離窠臼。然而縱使朝廷控制著食鹽的生產,又有私鹽充斥市場,但食鹽價格依舊高昂,在價格高的時候,一斤鹽可以換取一百多斤糧食,即便在最低的時候,一斤鹽也可以換取二十多斤糧食,正所謂鹽比千金也毫不誇張,但鹽卻是人身體的必須,不得不用也不得不吃,尤其對這些出賣力氣幹活的苦哈哈來說,飯裡有鹽才會更有力氣幹活,雖然鹽變成了鹹菜,但鹹菜對他們來講就是鹽。

“開飯啦,開飯啦…”三個小年輕向城牆邊走邊喊道。聞聲之後,周邊幹活的人紛紛放下手中活計,開始向伙房聚集而來,而三個大廚則站在鍋邊,腰上纏著再也簡單不過的圍裙,一手拎著飯勺為一個個伸來的空碗打飯,看上頗有模樣。安子言走進隊伍,依次在旁邊的筐裡取過一隻陶碗,走上前去遞給師傅,師傅接過,看是安先生,飯勺伸到底,緩緩的搖出後倒在碗裡,滿滿都是煮開的麥粒,裡面摻雜著鹹菜絲兒,以前在家裡的時候,晚飯基本上是喝湯的,麥粒兒少,然後就著鹹菜、饅頭吃,沒想到第一次竟在這裡吃這麼稠的,隨後對師傅說道“太稠,吃不慣,多點湯。”師傅在碗裡挑了半勺下去,加了一勺湯,遞給子言,“好了,先生慢用!”

安子言一手端著稀飯向營帳走去,最終還是沒能忍住喝了一口,“咯吱~”嘴巴里一聲脆響,疼痛霎時襲來,伸手扶住臉頰,緩過之後,將嘴裡的食物一一吐出,濾出小碎粒放在手上,發現竟然是沙子,左手將碗遞到身前,晃了晃,竟發現裡面還有許多小沙粒,頓時怒不可止,轉身惡狠狠走向伙房,看見正在打飯的師傅,怒道:“你們都停手,我問你,這是人吃的?”

“先生,您這是,這是怎麼了?這粥…有什麼問題嗎,我們一直都吃這個呀!”師傅接過碗,疑惑的看著安子言顫聲道,

“有什麼問題?你自己瞧,裡面多少沙子,讓人怎麼吃!”安子言說道,其他人聞言,也盯著三人,紛紛附和道“我這碗也是,已經咯了兩次了”,“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