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十三章 深山一日 (第1/2頁)

加入書籤

警衛連背靠大山,除去後面山石的青色,就是一水兒的紅色——沿著山邊建成的紅色房屋坐西朝東,紅色的院牆,紅色的大門。

門的兩側是水泥做的柱子,柱子上邊,各有一盞白色玻璃罩的電燈。鐵皮的大門完全開啟,靠在紅色的院牆上,雖是大門,卻很少有關上的時候。

磚砌的臺階上面抹著厚厚的一層水泥,由於過來過往人多的緣故,有的地方已經露出了紅磚的本色。

走上約10多級的臺階,進入了一個長方形的院落。院子的地面是細碎的石子兒鋪就,因為整理的不算細緻,仔細觀查的話,會發現有的地方,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還有堅硬的石頭冒出來。

迎面是一長排建築,大約有20多間,南北兩個拐角是三間。

房子的中間是連部所在,至少有三四間。指導員、副指導員,連長、副連長各佔據著一間。中間的一間是衛生員、通訊員、司號員、軍械員住著。西南面五間是二排,西北面五間是一排,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院落。

連隊大門的前面,就是我們來時的石子路,再向前是一個籃球場,雖然簡陋,甚至都沒有球網,但戰士們仍然樂此不疲,玩兒的津津有味。籃球場的右邊是炊事班、木工班、倉庫,左邊是三排、四排的帳篷,就搭在操場的邊上。

連隊裡,住帳篷是最艱苦的,青海的冬天最低零下40度,帳篷就是一層厚厚的帆布,雖然是棉的,但風一打,裡邊依然特別冷。

但夏天帳篷裡又特別熱,裡面溫度高的能悶死人,由於空氣不好溫度高,總讓人感覺迷迷糊糊的。

再向前則是連裡的廁所,依山坡而建,用長短不等的木方做支撐,由於房頂上面鋪的是薄薄的石棉瓦,冷風沿著河谷吹來的時候,“哐啷哐啷”亂響。周邊則是用木板釘成的,但稀稀稜稜都是大縫子,冬天冷風颳來,強硬的山風吹的屁股生疼。

因為上廁所的緣故,我會經常路過這裡,有的時候也會去帳篷裡看望戰友,他們那裡的條件真是艱苦,又擠又窄、又髒又亂,相比之下,我們住平房的還算好多了。這些戰士在低矮的帳篷裡,一住就是5年,可想而知是多麼艱苦,多麼難受,但從來沒有人因為居住條件而叫苦。

第一節

在司令部的時候,感覺新兵連已經夠艱苦,但沒想到,和正規連隊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真正的艱苦確實是在下連隊之後。

就拿每日喝水來說吧,在新兵連的時候是自來水,雖然水不甚好喝,又苦又鹹,水不開也是常事,但它畢竟是自來水,又方便又幹淨,那水不知經過了多少輪的過濾,才喝到了我們嘴裡,可下到連隊,就完全不同了。

到連隊的時候正是冬天,北風呼嘯、大雪封山,寒冷覆蓋了一切。

我們班是裡外兩間屋,外間較小,進門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灶臺,灶臺中間有個大汽油桶,汽油桶緊挨著灶眼兒,是用磚砌在裡面的,上面有鐵皮的蓋子。

爐子裡燒著大煤塊,煙順著火牆從煙囪裡出去了,熱量卻傳到火牆裡,因此把屋子燻烤的特別暖和。外面冰凍嚴寒,屋裡卻溫暖如春。

當紅彤彤的煤把爐火燒旺的時候,汽油桶的水也就熱了,時間一長,“咕嚕嚕”的冒著氣泡,這就是我們要喝的和用的熱水,這個方法真不錯,用水、取暖一舉兩得。

大水桶裡每天都需要放滿水,因為班裡人多,用水量大,沒水的時候,就要持續往桶裡加水,否則不但沒水用,還容易把大桶燒穿。

下連隊的第二天,我看到桶裡沒有多少水了,便問老兵,“到哪裡去挑水啊?”

老兵微微一笑,“走,我帶你們去弄水!”

看我們要拿水桶,老兵擺擺手,“不用這個,拿那個”,他指著堆在旁邊的大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