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3章 訓練 (第1/4頁)

加入書籤

從王伯的冶煉工坊出來,郭紹跟李定國到城外去視察了一下禁軍。因為馬上就要打仗,這一陣子禁軍的訓練一直很緊。

禁軍的訓練可不像是平常軍隊那樣只練習體術、劍法、射術、馬術。在禁軍裡,有單獨的一個科目,叫射擊。

沒錯,這個射擊就是打槍。明末以來,明朝軍隊早就已經成建制的裝備了不少火銃,根據《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1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 記載,戚家軍步營有2699人,裝備鳥銃1080支,約佔40%。大明火器的裝配率已經可見一斑。作為大明的新軍,郭紹的軍隊自然也裝備了不少新式火器。

禁軍的熱武器,除了主流的紅衣大炮之外,普通步兵還裝備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燧發槍,是由法國人馬漢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新發明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燧發槍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碎髮槍對比同時期時代的其他火器,堪稱是降維打擊。

舉個例子明軍目前的制式武器名叫鳥嘴銃,俗稱鳥銃,而這種鳥嘴銃又被稱作火繩槍。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同於口徑的圓鉛彈,射程較遠,侵徹力較強;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託,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託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又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它的基本結構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槍,是近代步槍的雛形。

明軍裝備的這種鳥銃由槍管、火藥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透過預燃的火繩和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藥池內壓實的火藥,藉助火藥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方人馬。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根據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介面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稜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鳥銃製造工藝極為繁瑣,而且在使用的時候還極其麻煩,據趙士楨的傳授,可分為以下步驟:倒藥(將火藥從藥罐中倒入藥管中,每管藥發射1發彈),裝藥(將火藥從銃口倒入銃膛),壓火(用隨槍的仗裝膛內火藥壓實壓緊),裝彈(取出彈丸裝入銃膛,然後用仗將彈丸壓入火藥中,裝門藥(將發藥罐中的火藥倒入藥室的火門內,把藥室填滿,使之與銃膛內的火藥相連,而後將火門蓋蓋上,以防潮溼),裝火繩(將火繩裝入扳機的龍頭式夾鉗內,準備點火),這時即以準備完畢,射手處於聽命待發狀態。射擊時,需開啟火門蓋,點燃火繩,以蹲跪姿或立姿瞄準扣動扳機發射。並且鳥銃的精準度也相當有限。這就導致明朝軍隊雖然大量裝備了火銃,但很多時候反倒打不過機動靈活的滿清騎兵。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鳥銃存在點火時易受風、雨影響以及點燃火繩時要保留火種和燃著的火繩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等缺點。例如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

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瀰漫山谷,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松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面前。

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