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2章 大唐科舉 (第1/2頁)

加入書籤

今日乃是一個備受矚目的重要時刻,繁華的長安城中一片歡騰喧囂。來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早早地便守候在了巍峨的宮門外。這些應考之人皆儀表堂堂,意氣風發,他們無疑皆是大唐的傑出人才。

這些考生中的大部分是歷經鄉試的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的,真可謂是在千難萬險中奮勇殺出,而劉欣則相對幸運許多,無需經過地方的選拔便可直接參與省試。

在唐代,考生的來源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為來自學校的被稱作“生徒”;其二是透過州縣地方嚴格選拔考試而獲選保送的“鄉貢”;其三則是被皇帝親自欽點的考生“制舉”。但實際上,考生的主要來源僅有兩個,也就是“生徒”和“鄉貢”。

唐代的科舉考試分作兩個層級施行,分別是地方州縣以及中央官學的預先測試和尚書省的省試。唐代科舉考試的流程是:鄉試(州、縣舉行的地方考試)——省試(尚書省的禮部考試)——吏部複試。

唐代科舉,設定的科目繁多,據《新唐書?選舉》所記載:

其科舉的類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明法,有明書,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 ,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的分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窮一經,有三禮,有三傳 ,有史科。其中經常設立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這些科目又被稱為常科。

考試的方式: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雖然眾多,但考試的方法卻僅有五種,即口試、帖經、墨義、策論、詩賦。

相較於長安城中其他考生的激情澎湃、心潮起伏,劉欣反倒顯得格外沉著冷靜。今日他特意為跑步小分隊放了整整一天的假,然而他早起練武的習慣並未停歇,天色未亮便匆匆起床,認真地熱身、專注地習武、從容地吃早餐。

劉欣用過早餐後,精神抖擻地朝著皇宮邁進,恰好趕在宮門開啟、考生准許入場之前抵達。

除了攜帶吏部頒發的用以身份識別的證明,劉欣其餘任何東西都未攜帶。考場上所需的筆墨紙硯一應俱全,作為貞觀年間的首次科舉,李二陛下對其極其重視。由於經歷了朝堂的動盪不安,大唐如今的官員數量嚴重不足,李二陛下打算藉此從中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官員。

為了確保這次科舉的品質卓越,李二陛下特意指派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作為科舉的主考官,蕭瑀、虞世南、孔穎達等一眾博學大儒作為閱卷的負責人。此次科舉絕非僅僅是吏部的事務,而是關乎整個朝廷的重大事件。

最終的複試,李二陛下決定親自參與,這一決定令整個朝堂以及所有考生都驚詫萬分,也讓所有考生都深知此次科舉陛下極度重視。

劉欣滿心好奇地端詳著考場,望著一間間相互分隔的狹小房間,防止作弊的舉措做得著實出色,裡面看上去也頗為愜意,其中的考試用品亦相當完備,品質上佳。這些小隔間可是耗費了巨大的心力,臨時搭建而成的,由此足以證明讀書人的地位是相當之高的。

一位位考生在吏部官員的引領下,尋得了屬於自己的座位,劉欣同樣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待考生們紛紛入座完畢,考試便正式拉開了帷幕,考場瞬間陷入一片寂靜。

劉欣緩緩開啟考卷,認真地端詳了起來。在瀏覽完考卷之後,他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前面的考題大多是有關經史子集方面的問題,劉欣曾經特意下苦功腦補過這方面的知識,這些考題相對比較容易,稍有一些才華的讀書人基本上都能夠應答出來。

劉欣徑直將考卷翻到了最後一題,嗯,極為熟悉——“平突厥策”。

看來陛下早早便有了剿滅突厥的想法,莫非如今已然開始籌備了嗎?

劉欣又把目光投向了倒數第二題,創作一首詩,一首關於邊塞、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