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7章 生產計劃與缺錢的朱靜清 (第1/2頁)

加入書籤

得益於黃道婆對紡織技術的改進,松江府近百年來都是天下聞名的布匹出產地。,並由此獲得“松江布”的美名。

但是由於明初糧食價格波動較大,為了填飽肚子,大量農民更傾向於多種植糧食而非改種棉花。

因而近幾年棉花種植面積才有比較明顯的增加,而由於種子培育的問題,目前的棉花畝產量低的令人髮指,大約僅僅只有25斤\/畝的樣子,遠低於現代某產500斤左右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隨著社會的逐步穩定,明朝經濟恢復式地向前發展,全國棉布的需求量不斷攀升。

在棉布產能受到原材料不足的因素影響的時候,布匹的價值也就更加穩定,在社會上甚至成為了硬通貨。

要想改變現狀,也就是要想實現人人有衣穿的情況,就必須要價格足夠低廉的布料。

布料價格高企的主要因素除了是原材料供應不足以外,還有就是成布難度高,一臺織布機需要最少5-6天才能織出一匹布。

所以,朱靜清決定從這兩個因素入手,第一個因素的解決辦法要麼是提高畝產,要麼是增加種植面積。

前者最有效,但是提高畝產就必須改良種子,這一條基本不可能。

至於增加棉花種植面積,這點是需要政策和市場引導的,但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問題,棉花種植面積佔耕地總量的面積比例又不能太大。

以朱靜清的身份,這一點要辦到也不是不可能,不過這也需要時間來實現,而且想要達到全民都得到實惠,沒有個一兩百年的增加棉花產量,所以這一條也很難。

朱靜清拿筆記下了這一問題,覺得需要與自己幾位好哥哥或者父皇反映一下。

除去以上辦法以外,另一種降低布匹價值的辦法就是提高織布效率,爭取一天內一個紡織機器能織出來的布匹能達1-2匹以內。

這個辦法雖說依舊受限於原材料的供應,但當整個產業都處於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的時候,織布效率的提升能大大降低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那麼其布匹的實際價格就會大打折扣。

想明白了之後,朱靜清乾脆研究起這個時候的紡織機的結構,對於提升工業機器的割韭菜能力,改進機械裝置顯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來看,要是能給現有的織布機能提供24小時不禁的能量供應,大約可以提高布匹生產效率約一倍。”

“按照之前老師給的珍妮紡織機的設計思路,每臺紡織機框架的底部安上若干繞滿粗紗的線軸,框架上部也對應設定若干個錠子,不知道那些工匠是否已經有些眉目了。”

朱靜清想到此處,喊來之前安排此事的屬下詢問情況。

“殿下,根據您提供的關於紡織機器的描述,屬下前去尋了大約10個左右工匠,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生產這樣的機器。”

“目前的結果是,這10名工匠大多數的設計模樣都差不多,而且防止他們有串通的可能性下,每個工匠所處的地方不同,他們也互不相識。”

朱靜清不管這個過程,她需要的是結果,趕緊讓屬下把現在打造的紡織機進行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番比較下來,一臺紡紗機的效率是目前小家庭式紡織機的8倍以上,還是因為這些工匠過於保守,沒有直接增加更多的紗錠線軸。

“也就是說,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這些工匠能夠製造更好的紡織機是吧?效率能達到16倍還是48倍?都不重要了,就目前都已經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了。”

朱靜清一拍手,實在沒想到實物都已經弄出來了,頓時有些喜出望外。

接下來就是如何實現這些工具的使用,光是靠他們去一家一戶的告訴他們換成這樣的機械,他們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