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40章 巨人的對決 (第1/4頁)

加入書籤

在歷史上,巴斯德和科赫絕對能稱得上微生物學界的兩位巨人。

像其他學者一樣,他們彼此爭論不斷,科研成果也不斷。而兩人的關係除了相似的研究領域之外,還有一層國仇家恨在其中。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將巴斯德青年時代的親德態度扭轉成了不可調和的仇恨。這種仇恨直接反應到了對普魯士學者們的態度上,而科赫就是其中的典型。

科赫本來就比巴斯德年輕許多,起dian也低,更是戰爭中普魯士方的軍醫,僅僅鄉村醫生的身份讓他沒有直接和巴斯德叫板的底氣。即使當時他手握著“分離結核桿菌”的成果,也依然被巴斯德反覆質疑了實驗驗證中的各種漏洞。

在外人眼裡,兩人針鋒相對的競爭、辯論甚至擴充套件到了各自的合作者身上。演變到最後,雙方陣營開始以口頭或者書信的方式進行各式各樣的激烈對抗。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競爭關係並不健康,也許造成了科學家間的內耗,不利於研究。

但事實上,兩人都有著極強的好勝心,就連人生格言和座右銘都極其相似。巴斯德是簡單的“工作”一詞,而科赫則是“絕不無所事事,並予以徹底實踐”。

競爭越激烈就越能驅動他們趕超對方,最後將法德兩大細菌微生物研究學派發揚光大,併成為彼此理論的補充。

這些學者們反覆“吵”出來的成果,直接影響了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基本走向。

現在是1866年年末,按照歷史發展,離巴斯德仇恨普魯士還有4年的時間,離科赫正式發表第一篇細菌相關論文刺激巴斯德正式步入醫學領域還有10年,離兩人在倫敦國際醫學大會上的相遇還有15年。

只要靜待歷史車輪向前,這一切終將一一實現。

但卡維已經等不及了。

其實巴斯德一直都把精力放在了化學領域,對人和動物的疾病研究很少,至少在66年他才剛接觸“胡椒病”,也就是一種每年能讓養蠶業損失一億法郎的蠶病。

這種病會讓病蠶身上長滿棕黑色斑點,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因此得名。

去年巴斯德受邀去了趟養蠶重鎮阿拉斯,現在正在研究這種疾病,似乎已經有了些眉目。

但卡維送來的這份實驗研究報告打斷了他的思路,甚至讓他覺得震驚:“卡維醫生,這份報告......我不得不承認,這份報告幾乎揭示了脾血病,也就是上面所寫‘炭疽’發病的全過程。”

“作為微生物學界的偉人,您的低溫滅菌法讓我和我的實驗團隊都受益良多。”卡維第一次看到巴斯德,心情有些激動,“加上您對自然發生論的否定,讓我更堅信,手術術前及術後消毒的重要性。”

作為同樣對錢沒有興趣的人,卡維很清楚對方喜歡什麼。

後輩對他的肯定和崇拜,並將他的研究成果運用於各行各業就是最好的見面禮。這能大大抵消這份研究報告帶來的各種衝擊,多少能讓他心情好受些。

“我聽說過你的一些事蹟,尤其是對手術器械的高溫蒸煮......雖說是受到了我的啟發,但我覺得還是約瑟夫·李斯特醫生的消毒法也很不錯。”

“我和李斯特醫生有書信來往,他介紹了石炭酸,而我則介紹了高濃度酒精。”

“不錯,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如此見識,真不錯。”巴斯德依然看著手裡的實驗報告:“沒想到奧地利對微生物的研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這位叫羅伯特·科赫的是誰?好陌生的名字,是維也納醫學院的教授?”

“不,他剛在哥廷根大學拿到醫學博士學位,現在在我的實驗室裡工作。”

“才剛畢業?”巴斯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時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