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4章 苦命人 (第1/4頁)

加入書籤

在其他人眼裡,卡維所說的原位尿道改流並非他自己的“臆測”,而更像是一種依託於前人智慧上的創新。只不過這種創新的跳躍幅度實在大了些,讓人看不到跳板的影子罷了。

“醫學院的圖書館裡有一本泌尿相關的雜誌,裡面記載了一次輸尿管結腸吻合術。”

卡維讓站在一旁的年輕助手拿來了一套腹腔模型,說道:“一位叫西蒙的法國醫生在切除了病人的外翻膀胱後,選擇將輸尿管連線在了乙狀結腸上,形成有效的排尿通路。”【1】

瓦特曼點頭讚道:“好想法......”

“但當時並沒有注意到泌尿一整套系統和消化道是不同的。”卡維解釋道,“尿液要比滿是細菌的糞便乾淨得多,一旦聯通,腸道細菌就會入侵泌尿系統。”

大半年的醞釀下,“細菌”和“感染”的概念已經在維也納生根發芽。

尤其是直接被卡維傳輸了思想的市立總醫院和外科學院,除了那幾位強硬反對者之外,絕大多數醫生已經預設了這兩個重要概念。相比起來,反而是站在手術檯邊的莫西埃還無法接受這種全新的思想。

“同年,還有一位名叫羅尹德的外科醫生,同樣對一位膀胱外翻病人做了類似的手術。”

卡維已經反覆檢查了盆腔裡的各個縫合面,用溼紗布保護好後手術位置上移,開始尋找合適的膀胱替代品:

“前者活了一年,死於感染。後者則只活了一週,死於縫合口漏造成的腹膜炎。在接下去的十多年時間裡,各國外科醫生都嘗試過這種手術,但結果都不算太好......”

“所以你對手術方式做了改進?”瓦特曼問道。

“對。”卡維說道,“輸尿管直接連上結腸肯定不行,但那兩臺手術並非一無是處,給了我相當多的靈感。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這臺手術也會成為別人的靈感,無論成敗。”

話雖然這麼說,但事實上從1851年的那臺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之後的百年內,尿流改道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學正式步入現代化高速發展期,臨床醫生開始發現這類手術的各種弊端。【2】

從那時開始,下尿路重建開始向三個不同方向發展【3】,其中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原位新膀胱術在大量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臨床尿流改道的金標準。

卡維算是一次性將這種手術的成熟度提升了一百多年,在硬體水平和軟實力都不足的大背景下,可能這一生結束都未必能有人能複製這臺手術。

畢竟想要達到自主控尿,就需要保留完整的yin部神經,同時還要小心處理尿道括約肌,任何意外都會造成術後恢復困難。

而在腸管選擇、處理以及和輸尿管、尿道的吻合上,到處都是難點,就算近距離反覆觀看這臺手術都不一定能掌握其中的關鍵。

“在選擇膀胱替代品時,腸道是最簡單也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原本站在埃德姆左側的卡維此時和莫西埃換了位置,同時原本的膀胱牽開器被撤走,先換上了普通拉鉤,“而在腸道中,無論選擇那種腸管都會帶有各自的優缺點。”

邊說他邊尋找此次手術的重要標誌之一,闌尾。

“在胃、空腸、迴腸和結腸中,我選擇比較中庸的回結腸。”

卡維開始尋找回結腸的交界處:“迴腸的活動度足夠大,血供豐富。而結腸腔隙大,雖然位置相對固定,但很容易鬆解移動到盆腔的任意部位。但不管選擇哪種,都會產生相應的併發症,這點在所難免。”

闌尾並不難找,沒過多久卡維就已經捏住了埃德姆的回盲部:“闌尾就在這兒,我們選擇一段升結腸,一段迴腸,保留中間的迴盲瓣【4】。來,給我組織鉗,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