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3章 手術“成功” (第1/4頁)

加入書籤

19世紀早期的槍械口徑都很誇張,主要原因在於槍管內部氣密性不夠良好,黑火藥能量有限,只有增加口徑才能保持威力。但誇張的後座力和沒有膛線的槍管,難以保證子彈的初速度和精度,威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但在19世紀中期,米涅彈誕生了。【1】

這種錐形子彈搭配上簡單的幾根膛線,旋轉而出不僅提升了精度也提升了威力。步兵不再需要靠近到百米才能進行射擊,而是在兩三百米開外就能進行精準的狙擊。

說到普奧戰爭就不得不提七年前的法奧戰爭。

在和法國的對戰中,奧地利敗得相當徹底,打掉了他們一統中歐的帝國底氣。

從後人的一些研究結論中,法國所配備的米涅彈和奧地利軍方自身訓練指揮上的漏洞,成為了決定戰鬥成敗的主要因素。只不過當局者迷,不論法國、奧地利還是其他歐洲國家,都認為是步兵的刺刀衝鋒贏得了最後的戰鬥勝利。

甚至於拿三皇帝和本國軍事專家們,都將憑藉自身鬥志與勇氣所產生計程車氣奉為戰場勝利的鐵則。

這種錯誤認知並且堅持執行的決心,讓法國在接下去的普法戰爭和一戰裡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其實站在軍醫角度,就算看不到上一場戰爭中奧地利指揮上的混亂,也能從各種傷口中看出對方所用武器的威力,至少能分辨出法國的制勝關鍵到底是軍刀還是子彈。

在這點上,當時成為外科總醫師的瓦特曼已經開始研究起了軍醫外科團隊的管理,對這種細節並不在意,也沒有提及,但從基層一步步走上前臺的尹格納茨卻有自己的見解。【2】

只不過因為當初他的地位不高,所著書籍一直在圖書館裡吃灰,一直沒受到軍方高層的重視。

七年後,奧地利開始效彷法國,給自家研製的洛倫茲前裝線膛槍配備了奧制的米涅彈(之前寫的有錯漏,奧地利早就用線膛槍了)【3】。同時,步兵指揮官們也開始用起了法國人引以為傲的衝鋒戰術。

就很怪......

米涅彈射程遠,精度高,選用的鉛質彈頭,讓子彈在接觸人體內部結構時發生翻滾。如果接觸的是骨頭,子彈不只會打斷骨頭,同時質軟的彈頭還有可能產生體內爆裂,大大增加了殺傷力。

然而普魯士的德來塞後裝擊發槍則更進了一步。

它的威力要略小於米涅彈,但子彈火藥一體化的後裝填設計,讓它的裝填速度大大增加。鉛製的橡果形彈頭也能產生類似的翻滾和爆裂效果,殺傷力並不小。

卡維面前就是一位受到了普魯士後裝槍射擊計程車兵。

從傷情報告來看,應該是在野外偵查時遇到了對方的冷槍,隨隊的醫生把他送去了臨時救護所。在救護所工作的醫生又根據情勢判斷,把他一路送回了要塞醫院。

受傷位置就像比爾羅特所說的,在他的左側頭部。

常人所知的顱腦火器傷,往往是一種單一的直線射入貫通傷。但真正的顱腦火器傷中,子彈的貫通傷往往表現出的是一種更為糟糕和複雜的景象。

“第三軍的第11來復槍團士兵,羅納涅。”比爾羅特指著他的腦袋,做起了簡單的傷情介紹,“子彈應該是從他的左前額攝入,經過一部分腦組織,然後從左顳部射出,經過的整片顱骨都碎了,就像裂開了的餅乾一樣。”

卡維看著外溢膨出的腦組織,問了幾個指標。

結果還算過得去:“來的時候血壓只有80\/40,用了大量腎上腺提取液後,現在血壓維持在100\/60左右,心率120-140之間波動。呼吸被我控制在每分鐘20次,左側童孔3mm,右側3.5mm。”

“輸液呢?”

“在前線輸了500ml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