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節 (第4/5頁)
使煤價又恢復到戰前的水平。林縛同時限制官辦煤場的用工規模,不再限制官辦鐵場、窯場一定擇優用煤,不再限制使用官場煤——林縛要將市場讓出一部分給商民礦,平衡官民的關係。不過,涉及到巨大的煤利,在江寧一筐煤能淨賺一角銀元,官辦煤場即使不能增加用工規模,也會千方百計的增加產煤量。
地質穩固、不易坍塌的舊礦井能重複利用,節約的成本,就足以抵消新式抽水機的昂貴造價;更多新式抽水機的使用,甚至將蒸機汽用於拉昇礦車,能夠大規模的減少人力及畜力的使用。
在宣州煤場,除了增訂兩臺新式抽水機外,還開始組織匠師設計製造第一臺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礦車提升機,這個也有些超乎林縛的意料。
雖說此時的蒸汽機,由於密封及工作腔的設計不夠完善,效率很低,與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煤場有的是廉價煤,只要管用,倒是不怕效率低。
對蒸汽機,林縛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的原理,具體的技術遠不及專業匠師精通。
只要煤場認為使用新式抽水機合算,林縛就很滿意。
說到底一項新技術能否使用,關鍵還在於能否相對廉價。只要官辦使用新式抽水機能提高效率,降低採煤成本,鐵礦井、銅礦井以及火油井甚至商民礦場,都會出於逐利的驅動力而採用新技術。
以往宣州煤場民辦時,僱有五百青壯,以每人每天挖四筐煤出井計,一年不過產煤六十餘萬筐煤。此時宣州煤場的採煤量增加了八倍,達到五百萬筐,但用工規模只增加四倍。
新技術的使用,對採煤效率之提高,是顯然易見的。當然跟後世的機械採煤比起來,效率也許不及十一,林縛也沒有奢望能一下子進步多少,只要能持續進步就表明新政在逐步的深入人心。
林縛站在那裡,跟煤場總辦、總匠師討論新式抽水機,林景中、李書堂及宣州的地方官員,都陪同在側。
林景中、李書堂等人都沒什麼,宣州地方官員多為舊系官僚、傳統士子出身,對新學的瞭解,還只是從郵報上得來,根本沒有深入的瞭解,冰天雪地裡,聽得大汗淋漓,完全聽不懂,還不得在那裡洗耳恭聽,不敢有絲毫的走神……
林縛見宣州的地方官員也是辛苦,便停了視察,吩咐周普、周瞎子準備回程之事,也無意在宣州再停留。
林景中抽著空隙,與林縛彙報籌建鐵橋之事。
從江寧地區,河流縱橫,陸道交通要發展,就會遇到很多矛盾。
馳道不建橋、只設渡,馳道的通行效率太慢,但是建橋又阻礙河運;建高拱橋也不利大型馬車的順暢運輸;平原地區又沒有辦法建跨度高的懸索橋。
故而江寧以南地區的官道遇河多建浮橋,船舶會聚,集中時間開啟浮橋放船通行,平時用浮橋連線馳道。只是浮橋也不是永固性建築,缺點很多、維護極麻煩,開啟閉合的速度也很慢。
林景中會同工造司的官員討論了好幾個月,有心嘗試在靠近江寧城的地區建造開啟式鐵橋。
第一座試驗性鐵橋選址就在林縛最早發跡的金川河口。
金川河口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連同獄島在內,取代龍藏浦內河港,已經成為江寧的主港,林政君級海商船也能在河口的江岸碼頭直接駐泊。原先的河口鎮,居民已經有十數萬之多,並有大量的新式工場設在那裡,此時已經是異常的繁榮。
樞密院甚至計劃在河口鎮的基礎上新設城縣來進行治理。
只是河口鎮佔據金川河兩岸,給金川河一分為二,交通就顯得十分的不便利。而金川河又是江寧城東的主要入城河道,不可能建平橋不叫大中型的帆船通行;浮橋的開啟速度太慢,已經嚴重影響了水陸路的通行效率。
造鐵橋,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