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12章 不改父道:為什麼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為孝? (第1/2頁)

加入書籤

魯國終於火大了,卿級班子會議決定,由入卿不久的仲孫速根據率魯軍迎戰齊軍。

仲孫速,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550年,孟氏家族第五代、第六位宗主。

這幾代我們簡單提一提,即第一代公子慶父,第二代公孫敖(孟穆伯),第三代仲孫惡(孟文伯)和仲孫難(孟惠叔),這一代是兄弟倆相繼擔任宗主。第四代仲孫蔑(孟獻子),第五代仲孫速(孟莊子)。

仲孫速雖然繼承了家業,但他的父親仲孫蔑此時尚在人世,只是久病臥床不起,仲孫蔑直到公元前554年,即三年以後才去世,去世以後得諡號為獻,後人稱孟獻子。

仲孫速死後得諡為莊,後人稱孟莊子,是魯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卿大夫。

據史料記載,仲孫速有三大顯著的優點:一是勇於改過,二是以孝聞名,三是武功赫赫。

我們在前面講過,當時季孫行父身為魯國執政上卿,權大勢大,但他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甚至做到了“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

這本來是季孫行父的優點,但當時還是孟氏家族嗣子的仲孫速卻很看不慣。

仲孫速認為,季孫行父這樣做純粹是沽名釣譽,所以有一次他當面諷刺季孫行父道:“你看看你,身為魯國正卿,可是你的妻妾子女不穿絲綢之衣,馬匹不喂粟米之食,家裡備具,器無鑲金。難道這真的符合你季氏的真實情況嗎?難道你不怕大家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擔心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

誰料季孫行父淡淡一笑道:“誰不喜歡穿綢衣、騎良馬?但我們魯國許多百姓還只能是吃粗糧穿破衣,我作為國之正卿,難道看著百姓粗飯破衣而自己卻奢靡享受?古往今來,我只聽說品德高尚的人,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給國家爭光。”

仲孫速聽後滿臉羞慚,他的父親仲孫蔑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命令仲孫速禁足七天,呆在家裡好好思過。

從此,仲孫速痛改前非,努力向季孫行父和父親仲孫蔑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尤其是在生活用度上嚴格自律。

在季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帶動下,魯國上下興起了崇儉拒奢良好風尚,傳為佳話。

仲孫速能夠聽從父親管教,成就自己有過必改之美名。同樣,他向世人展現出來的孝道,連後世的孔子曾經高度評價。

百善孝為先,在儒家學說中,關於孝的理論是非常經典的,也是受到孔子及其學生的高度重視的。

有一次,孔子與學生們談論孝道,具體談到了怎樣才算一個孝子。

孔子對學生們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為孝矣。”

這話不能直接翻譯,否則的話,就成了“一個人是否孝子,當他的父親在時,做兒子的要看他志向。父親去世了,就得看他的行為。在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

如果這樣翻譯,那哪怕是博士後畢業生,估計也覺得非常拗口。至少筆者是這樣認為的,孔子曰過的話,必須要放到當時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包括時局、物件、時期等。

“父在”,應該是指父親在世的時候。這裡沒講到母親,主要是受當時女子地位影響,一個家族或者說一個家庭,是父親說了算的,母親是從屬於父親的,到後來就有了女子三從四德之說。

“觀其志”,觀的是誰的志,當然是兒子的志。但這個是什麼志很重要,筆者認為,這個志,就是指對父親是否敬重的意思。

對父親敬重,主要體現的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聽父親的話,按父親的要求為人處世”,即承言敬事。

承的是父親的言,敬的是父親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哪怕是父親說錯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