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取名宏論:一個人的名字不能亂取哦 (第1/3頁)
公元前694年周曆4月,魯國曆史上一代強悍國君魯桓公薨,世子魯同繼位新君,即魯莊公。
魯莊公,姬姓,氏魯,名同,出生於公元前706年周曆10月初5,因與魯桓公同月生日,故得名同。薨於公元前662年周曆8月11,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六任君主,魯桓公與其正妻文姜所生的嫡長子。
魯莊公得名為同,固然與魯桓公因為你子兩人同月同日生有關,但對於最講周禮的魯國國君魯桓公來講,當時取這個名字還是很慎重的。
史料記載,魯同出生,魯桓公大喜過望,為此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和慶祝儀式,並請了專家來商議為自己的嫡長子取名一事。
這個專家叫申繻,魯國一位睿智博學的大夫。當時魯桓公向申繻請教為孩子取名的道理。於是,申繻為我們奉獻一通精彩的取名宏論。
申繻答道:“主公,據臣所知,取名往往有五種方法,依信,依義,依象,依假和依類。
所謂依信,就是根據孩子出生時身上的特殊標記或特殊而取名。所謂依義,就是以祥瑞之字為孩子取名。所謂依象,就是以一個跟孩子長得差不多的事物為名。所謂依假,就是以事物的名稱假託取名。所謂依類,就是借用和父親類似或有關的字眼來命名。”
在春秋時期,我們會看到很多奇怪的名字,如黑臀、重耳、唐叔虞、友等,這便是依信而取名,其中黑臀可能很好理解,說明生下來屁股有一塊胎記。而唐叔虞和友據說是生下來時手掌分別有虞字和友字的紋路。這些,都是依信而取名。
依義而取名的也有一些名人,如周武王姬發,周文王姬昌,楚武王熊通,齊孝公齊昭等等。
依象而取名的,如孔大聖人孔丘,據說他的腦門比較高,象山丘一樣;南宮長萬,因為個頭特別高等等。
依假而取名的,春秋時有好幾人都叫杵臼,如宋昭公,晉國的公孫杵臼,就是取杵臼的一個堅實不壞特性。據說,孔子將其兒子取名為鯉,既因為當時正好有人送鯉魚上門,同時也有鯉魚躍龍門之意。還有好多個叫去疾的,就是希望長大後少生病的意思。
而依類,這個類,就是指類同父親的某一方面,如有晉文侯晉仇,就是父親晉穆侯在討伐戎狄部落的一次戰役中打了敗仗,回來時正好夫人為他生了兒子,於是他就將這個兒子取名為仇。
同樣,有一次他打了勝仗,回來時正好夫人又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取名為成師。還有以父親為帥時俘虜敵人主帥後,正好兒子誕生,就以敵人主帥之名為兒子取名的,如魯國的季孫行父。
這個取名的五類習慣,到了現代,基本上大家都傾向於其中的一類了,即依義而取名。曾經,在我們中國,還有過一陣子的依類而取名,即孩子出生時,正好是建國時,所以建國、勝利之類的名字便很多。
但慢慢的,現在很少了,尤其是根據孩子出生時的樣子來取,那更是基本絕跡了。畢竟,很少有人再為自己的孩子取一個叫寤生或都黑臂、重耳之類的名。現在孩子的名字,一個個都是光鮮的很,意義非凡,甚是高大上。
關於取名字的學問,當然遠不止於此。據說,魯桓公向申繻討教時,申繻還詳細講解了諸侯國君為兒子取名的禁忌。
如取名不可用本國國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禮品名。為什麼呢?這便涉及到避諱的問題。
根據周禮,象諸侯國君這樣的大人物死了以後,就成了神明,而神明是需要恭敬對待的,需要虔誠事奉,不能在一個死後成了神明還直呼其名,這是大不敬。所以,諸侯國君的子孫後代,是不直接稱呼其祖上之名的。
那要稱呼什麼呢?要稱其諡號。如周武王,大周王朝的子民,在當時絕對不可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