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95章 聖人隕落 (第1/2頁)

加入書籤

孔門最喜愛的弟子之一,那位被孔子讚譽為政事第一的子路,就這樣去了,享年63歲!

子路之死,被史料記載為“仲子結纓而卒”。即前面提到過的,子路將斷了的帽纓給結上,將帽子戴正,再從容就義。

戰死前,子路說:“君子縱然赴死,亦不能免冠矣!”

因為《禮》有規定:冠者,禮之始也。

在春秋時期,君子踐行禮法,自冠禮開始。子路明知自己即將赴死,那就死得有尊嚴吧。結上帽纓而死,這正是子路保留了自己最後的尊嚴!

對急需要完成盟誓的蒯聵來講,子路之死無非是一個插曲罷了。但正是這個插曲,差一點讓蒯聵的奪位大業付諸東流。

蒯聵對子路氣極,反正都已經揹負了殺賢的惡名了,那就乾脆多背一點!

蒯聵下令:對子路施以醢刑!

醢刑,也稱菹醢,是古代一種酷刑,指將屍體剁成肉醬,這個肉醬就叫醢。

醢刑最早見於史料記載,是商末天子商紂王殺了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後,再施以醢刑。

春秋時期,宋國前大司馬南宮長萬則是活著被剁成肉泥,也屬於醢刑。到後來戰國時,活著受此酷刑的還有燕國相國子之。

子路是戰死後被施以醢刑,此酷刑除了伯邑考、子路曾受過外,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還有西漢初期的梁王彭越,三國時害死張飛的蜀將範疆和張達,北齊文襄帝高澄的廚師蘭京,武則天時酷吏來俊臣等。

儘管衛國執政上卿孔悝心中著實不忍,但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好違心執行了蒯聵的命令。

接下來的事,是蒯聵在孔悝等人的扶持下,順利登上衛國國君之位,史稱衛莊公。

從此,衛國開啟了兩君並時代,即衛莊公和衛出公時代,而且,這兩人還是一父一子關係。

子路殘屍被拋於亂葬崗,當地有一薛氏,以及一劉氏,均來自蒲邑,子路治理蒲邑有方,史料稱連晉軍都不敢侵犯蒲邑,所以對子路一直非常敬仰。今見子路慘死,冒著滅族風險,偷偷將子路的頭顱收斂並安葬。

在蒲邑,民眾得知此噩耗,舉城痛哭,有人專門為子路設了衣冠冢,葬其衣冠,這便是如今長垣縣古蒲邑址的子路墓。

需要提及的,是子路長子仲崔為報父仇,選擇了支援衛出公,參與了士大夫反對衛莊公的行動,但最後以失敗告終。衛國大夫瞞成、褚師比、公孟彄、顏濁鄒等人均流亡,而仲崔則死於非命。

必須提及的是,顏濁鄒本就是齊國人,這次流亡去了齊國,也算是回了老家。而且,由於此時的齊國相國田恆急需要自己人,顏濁鄒這樣既有本事又有影響力的人,自然就成了田恆爭取的物件。

於是,顏濁鄒就成了齊國的田氏家臣,被任命為齊國大夫。孔門弟子顏濁鄒,了不起,從齊國大盜,到衛國大夫,再到孔門弟子,最後到齊國大夫。

而且,顏濁鄒正是子路夫人顏氏的兄長。遠在魯國卞邑的子路夫人顏氏,得知子路及長子死訊後,命年僅十三歲的子路次子仲啟,赴衛國安葬父親子路。

公元前479年周曆三月,已然坐穩了國君之位的衛莊公聽說子路次子仲啟赴衛國葬父,為感念子路在衛國所作的貢獻,亦為自己謀點好名聲,下令厚葬子路。

三月初三,薛氏和劉氏協助仲啟遷葬子路於澶淵之北,即今濮陽市。這便是濮陽的子路墳,亦稱仲由墓。

八年後,子路夫人顏氏去世,後人將其與子路墓合葬於澶淵之北的子路墳。

世人出於對先賢子路的景仰和懷念,將每年三月初三定為子路的忌祭之日,並於每年三月初七在濮陽市古城路的子路墳舉辦廟會。

若有機會赴濮陽,一定要去看看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