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8章 魯作三軍(上):為什麼魯國要將軍制從兩軍擴編至三軍? (第1/3頁)

加入書籤

對聯軍來說,總算是拿下了偪陽,圓滿實現了晉悼公對楚國的戰略意圖,這意味著晉國在與楚國的爭雄中,再次佔得上風。

對於楚國,晉悼公已經下了很多大招了:聯合了吳國,使吳國不斷襲擾楚國成為楚國最頭疼的問題。以鄭國為誘餌,四軍三分以疲楚。拿下偪陽,不斷打通了中原列國諸侯與吳國聯絡的第二通道,也開啟了以宋國為跳板隨時向楚國發起進攻的第二通道。

這一戰,對魯國來講,當然是幾位魯國勇士給了中原列國諸侯們一個良好的印象。

請大家記住叔梁紇,這位力大無窮敢手託城門大閘的魯國大夫,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魯國鄒邑大夫。他有一位偉大的兒子,孔丘,即孔子。

秦堇父因這一場戰役的勇猛表現,得到了魯國上卿仲孫蔑的重用,被提拔為大夫,擔任仲孫蔑的車右。

叔梁紇與秦堇父是這個時代的魯國英雄,他們在偪陽之戰的英勇事蹟在魯國廣為流傳,這是他們這一輩的故事。到了他們的下一輩,叔梁紇的兒子孔丘收秦堇父的兒子秦商為弟子,成了師生關係,秦商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傑出人士,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

魯國的春秋風雲,當然離不開偉大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當然在魯國春秋舞臺扮演重要男主角,我們放在後面再講。

此時的魯國,真的需要象叔梁紇、秦堇父這樣的勇士,因為魯國給大家一個打仗實在不行的感覺,但魯國的戰事偏偏還挺多。

公元前563年夏,剛剛從柤地會盟並參加了偪陽之戰的魯襄公回國不久,到了秋天,又不得不應付莒國的一次小規模進犯,以及楚軍的一次邊境襲擾戰。剛喘過氣來,到了冬天,又不得不奉晉國命令,參與了接下來的對鄭國的聯軍討伐戰。

一年四季都在打仗啊,而且自魯襄公幼年即位以來,貌似年年都有戰事。魯國,你真的要考慮考慮提升軍事實力了。這個江湖,靠禮儀道德,真的混不下去,軍事實力已經成了生存必需品。

大家都在考慮這個問題,除了魯襄公。因為他參加了太多的戰爭,而且都是被動參與,絕大多數是依晉國的命令,放棄作為一個少年兒童應該享受的遊戲與學習,遠赴異國他鄉,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

對軍事行動這玩意兒,魯襄公實在是怕了。魯國,別看是自己的,而且自己已經親政了,但沒有辦法去親政啊。

唉,國家大事,還是交給季氏、叔氏、孟氏你們三家吧,寡人真的不行,大不了,臧氏家族你給配合配合。

魯襄公真心累了,他三歲即位,到現在也不過十三四歲,何嘗享受過一天的快樂童年和多姿少年生活?

既然如此,那季氏、叔氏、孟氏這三桓就勇敢地承擔起國家重任來,如今國家最大的任務,就是軍事實力提升問題。而要提升軍事實力,那就必須擴充軍隊!

春秋時代,關於列國諸侯的軍制是有規定的,大國三軍,次國兩軍,小國一軍。所謂大國,原本指的是公爵諸侯,中國指的是侯爵諸侯,而伯、子、男爵,往往被視為小國。

但春秋到了這個時候,誰還在堅守這個規制?其他不說,單說最應該遵守周禮的晉國,有幾軍?晉獻公時期,為兩軍;到了晉文公時期,最多達到了三個步兵軍團和三個車兵軍團,共六軍!到現在,晉國表面上只有中軍、上軍、下軍、新軍這四軍,但其實這四軍各有帥佐,每人統帥其中一支軍隊,其實算起來應該是八軍。

其他諸侯國呢?當然也不再遵守這個死板的軍制規定,不但設幾軍是列國諸侯自己的事,連每軍要配備多少戰車、多少戰士,也都自搞一套了。

所謂禮崩樂壞,尤其體現在軍制上。

只有魯國,一直在死守著這個軍制,所以魯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曾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