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艾陵之戰(2) (第1/2頁)
叔孫州仇率著魯軍,按照吳王夫差的部署,五國聯軍在贏地暫時休整,並沒有繼續發起強攻。
吳王夫差需要的是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他不想吳軍將士無謂地犧牲在攻城戰上。
齊軍統帥本想陣兵於泰山山脈的各山地隘口並結成防線,借地勢以防禦為主,只要將敵軍拖住,本土作戰的齊國技擊之師定會有機會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而且,從具體地勢上看,憑著泰山山脈這個天然屏障,加上主場作戰優勢,再加上齊國傳統的戰車優勢,選擇一個開闊型的戰場,充分發揮戰車的衝撞作用,再加上齊軍技擊之師的單兵作戰能力,難道還真的怕了你吳國佬不成?
於是,兩軍都有意識地避開了城邑攻防戰,是爺們,那就在來一場象樣的野戰吧!
國書率著齊軍沿泰山山脈而南下,推進到了艾陵。
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一帶。這是一塊較為平坦的區域,公元前484年5月底,一場大戰就在這裡爆發了。
魯軍統帥叔孫州仇不需要做什麼,他只需要奉行吳王夫差的命令。如此時,夫差命令來了,全軍果斷向已經集結到艾陵的齊軍主力靠攏。
頗懂軍事的叔孫州仇率軍趕到艾陵,不由心裡嘀咕:貌似吳王夫差有些冒進?
在叔孫州仇看來,艾陵地勢開闊平坦,這不利於長途奔襲而來的五國聯軍,反而有利於戰車優勢明顯的齊軍。
齊軍打得是防守戰,聯軍則需要主動進攻。從戰場環境來看,艾陵有利於打防守戰,而且齊軍早於聯軍到達艾陵,幾個制高點已被齊軍佔領。
聯軍如果想要發起主動進攻,面臨自下向上仰攻的境地,這樣的地勢,實在不利進攻。
如果沒有意外,齊軍根本不需要擔心什麼。
這也正是齊國統帥國書鎮定自若的原因,他親率中軍坐鎮,並由高無邳和宗樓執掌左右兩翼部隊,部署了適合防禦的弓箭手和其他步兵。
齊軍確實在期望聯軍會主動從低窪處來進攻,只要聯軍自下而上進攻,那齊軍一波戰車衝撞,就可以夠他們喝一壺的。
只是,無論是叔孫州仇,還是國書,以及所有的齊國將士和魯國將士,都忽略了一點:吳王夫差!
也許在現代的人們眼裡,這個吳王夫差是一個負面典型,但那只是小說家們寫故事需要而塑造的人物形象罷了。
歷史上真正的夫差,絕對是一位風雲人物,一位戰場上的英雄人物,一位創造了很多歷史的人物。
好,那我們把這一仗,就放在夫差的視角去打吧。
夫差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如果真的硬拼的話,那必然是一個傷敵一千而自損八佰的下場,這對人口並不多戰士數量有限的吳國來講,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於是,夫差將部隊分成了兩部,一部用於一線進攻,而另一部則是留下了最為精銳的吳軍主力3萬人,用作預備隊。
而且,這3萬吳軍預備隊,被夫差深藏於戰場外,絕對不能被敵人輕易發現。
什麼?預備隊?貌似春秋講了這麼多年,第一次聽到預備隊的概念吧?
是的,這是中國軍事歷史上第一次提到預備隊的概念,而這個預備隊的發明者,正是吳王夫差!
那第一線的部隊是哪些人呢?
夫差把參與第一線作戰的軍隊按左中右分成三軍,與齊軍相對。
其中左路軍由吳國猛將胥門巢率領,以郯軍、邾軍和魯軍為主力,其中魯軍主力幾乎全是車兵,由叔孫州仇親自指揮。
中路軍由王子姑曹指揮,乃吳步兵主力精銳一部分,另外還有三千越軍。這三千越軍,經夫差一路考察,確認這是屬於越國的精銳部隊,也被夫差認定為這是越國的全部國防軍事力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