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6章 孔子出仕1:為什麼三桓最終決定邀請孔子出仕為官? (第2/3頁)

加入書籤

有個一官半職,不需要給予實權。

目的也只有一個,不要讓孔子被其他亂臣賊子所用即可。

既然如此,那就出一些最簡單的、孔子最精通的問題,讓孔子輕鬆過關,然後就任命孔子為某些搞禮儀文化方面的官吏即可。

孔子最擅長的就是祭祀那一套,那就出題吧。

魯定公問孔子道:“請問夫子,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祖時,為何一定要祭祀上天?”

孔子皺了皺眉,心道:“考專業知識?”

對於治國理政胸有萬策的孔子心下甚為不悅,但畢竟是國君所問,於是恭敬適應道:

“主公,萬物都源於上天,世人皆源於其祖。郊祭,乃規模盛大的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以及不記自己根源之禮儀。

故祭祖時要配祭上天,這是為了彰顯天道。

上天顯示徵兆,明君、聖人應取法之,以此治理民眾,無不利也。此乃明君之道、君子之道也。”

魯定公問:“何為明君之道、君子之道?”

孔子暗暗笑了,他本準備了一大堆治國理政的東東,沒想到國君一開始居然問關於郊祭這樣自己的問題。

自己一個妥妥的作答,很快將國君引導到自己最想發揮的方向來,這正合自己之意。

明君之道也好,君子之道也好,最後是要講到治國理政上去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關於同樣的問題,自己的得意門生仲由就問過,這對自己來講實在太小兒科了。那就將那次對仲由講的搬來再講一遍吧。

而且,那一次,自己還正好有意將君子之道、儒門之說與治國之道有機聯絡了起來,這樣的答案定會令國君滿意。

孔子施禮道:“人於世間,立身行事,不違六個根本,可稱君子。

此六個根本,一是立身有仁義,根本在於孝道;二是舉辦喪事有禮儀,根本在於表達哀痛;

三是戰時佈陣有序列,根本在於勇敢;四是治理國家有條理,根本在於發展農業;

五是掌管天下有原則,根本在於選定繼位人;六是創造財富有時機,根本在於勤勉。

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

主公,君子之道,在於抓住根本。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事事必講根本。”

魯定公聽得津津有味,他乾脆就不按三桓給自己制訂的考試題目來問孔子了,而是順著孔子的話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而且,魯定公也明顯感覺到,季孫斯、仲孫何忌和叔孫州仇都開始對孔子談到治國理政方面來了興趣。

魯定公問道:“晉國先大夫隨武子曾說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寡人當然非聖賢,但常常擔心有過錯。且問夫子:君子該如何避免過錯?”

孔子施禮道:“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

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孔子的回答非常直白,作為國君,如果能從諫如流那一定可使國家昌盛。反之,如果喜好阿諛奉承那一定會走向敗亡。

身邊沒有會直言敢諫的人,那必定會犯錯。犯了錯,就要有人及時補救。如果這樣的話,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或是個人,都不會有問題。

魯定公聽後恍然大悟,一旁的季孫斯、仲孫何忌和叔孫州仇聽後也頻頻點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