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7章 晉壓強楚:晉國是如何完成對楚國的戰略包圍的? (第2/3頁)

加入書籤

國諸侯修築虎牢城。

此時,鄭國國君鄭襄公去世了,鄭國最堅定的親楚派核心人物走了,鄭國國內掌權派早已被來自晉國接連不斷的軍事打擊給壓得喘不過氣來。此時見聯軍在虎牢築城,知道聯軍是決心非拿下鄭國不可了,再靠楚國老大哥及時來救那是理想主義了,無奈向聯軍投降。

鄭國,終於歸順了晉國,又回到了中原列國諸侯聯盟大家庭。魯國,成了促成鄭國歸順的重要功臣!當然,這個功勞要算在仲孫蔑頭上。

威壓鄭國歸順是晉國對付楚國的其中一環,這一環,消除了楚軍北上隱患。

而且,晉國還有大殺招,那便是吳國。

吳國是一個姬姓諸侯,相傳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自創的一個國家,也叫勾吳國。當然,也有的史料記載什麼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等亂七八糟的國名,據說其實都是吳國。

吳國大約位於今江蘇、安徽兩高官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一直以來默默無聞,被視為東夷小國。自大周王朝建立以來,整整過了十九代,直到吳國壽夢時期,吳國才開始在春秋江湖亮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吳國原本是楚國的屬國,吳國這樣小不點的淮夷部落國家,楚國手裡多了去了,所以一直以來對吳國不重視,還不斷打壓吳國。這讓吳國對宗主國楚國非常不滿。

隨著晉楚爭霸愈演愈烈,晉國充分利用了吳國對楚國的不滿,給予吳國強有力的軍事、經濟和技術支援,幫助吳國迅速強大起來。

國力日益強盛的吳國,就成了楚國的重大威脅。兩國之間不斷爆發戰爭,吳國雖然得到了晉國的幫助,但國家實力畢竟太弱,一開始總被楚國擊敗。這使楚國對吳國更加不放在眼裡,助長了楚國對吳國的輕敵之心。

晉楚爭霸中,晉國在總體戰略部署上,看來要比楚國高明很多。晉國的三大敵人,即西線的秦國,周圍的戎狄,南邊的楚國,都被晉國壓制著。

對西線的秦國,晉國借弭兵會盟之際,組織聯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場麻隧之戰,就消除了秦國威脅。

對周圍的戎狄,晉國根本不想讓中原列國諸侯染指。因為戎狄部落的土地和人口,說穿了是被晉國認為隨時可以吞併的。

一直以來,晉國就是憑藉著不斷蠶食戎狄部落的土地而壯大起來。一有機會,晉國就向戎狄下手。當戎狄勢力強大或者晉國自身顧不過來時,晉國就採取親和政策,暫時安撫之。

對南邊的楚國,晉國的主要心思放在中原核心的鄭國、宋國這兩國。這兩國一旦有親楚跡象或者親楚,晉國肯定出兵教訓。這就象打老鼠遊戲一樣,什麼時候冒頭,什麼時候一錘子拍下去。

晉國的目的很簡單,牢牢利用中原列國諸侯聯盟,阻止楚國北上。這還不夠,晉國又在楚國東邊扶持了吳國,從而對楚國形成了半包圍的戰略態勢。

至於山東半島的齊國,晉國從來沒當成是敵人,但有時也當成是對手。齊國是一個經濟繁榮軍事實力頗強的諸侯,晉國對齊國的態度就是不需要你成為小跟班,但必須成為夥伴。一般情況下,你齊國在山東大地上作個威作個福也算了,但如果侵犯到晉國的核心利益,那晉國必然出面。

這個核心利益,主要的就是魯國。無論是晉國看來,還是魯國自身認定,魯國與晉國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畢竟兩國都是姬姓兄弟之國,兩國的歷史主體責任是北方和東方的王朝屏障。

到了晉悼公時期,晉國已經形成了對楚國的半包圍,又消除了西線威脅,與周邊戎狄部落也都暫時沒有戰事,完全可以對楚國進行全面壓制。

楚國當然知道晉國的用心,北上路線隨著鄭國叛楚已經被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