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歎為觀止 (第1/3頁)
前面講過,魯國將國之重器給搬了出來。
魯國的國之重器,當然不是現在我們理解意義上的代表國家核心技術的科學技術,而是指列國諸侯無可比擬的樂舞。
魯襄公、魯國的卿大夫們以及宮廷裡精通樂舞的樂師們正襟危坐,他們早就計劃好了。
這一次,乾脆將天子賞賜魯國的四代樂舞后顯擺一番,到時就看你這位叫季札的吳國公子目瞪口呆的樣子,全面彰顯咱大魯正宗大周王朝宗邦諸侯形象!
軍事上咱魯國不與人計較,但在文化上,哼,列國諸侯全加起來都不是魯國的對手,更不要說你一個小小的東夷諸侯吳國。
據說,一般列國諸侯或行人使者來魯聘問朝見,對級別高一點的,魯國就請他們欣賞高階樂舞。
然後看著他們迷茫懵懂的樣子,魯國人從中頓時激起無比自豪,國家自信心立馬上來了。
魯國珍藏的四代樂舞,指虞、夏、商、周這四代樂舞,這是魯國壓箱子的寶貝。
根據安排,樂師們首先吟唱了《周南》、《召南》兩章。
季札聽了這兩章詩歌后,感慨道:“多美的音樂啊,文王基業已定。雖然尚未最後取得成功,還須付出無比艱辛的努力。但百姓已經接受了文王教化,對王業大道信心十足,他們沒有絲毫怨言吶。”
此語一出,在場的所有魯國人頻頻點頭,看來這小子文化功底可以!
原來,《周南》、《召南》是《詩經》的頭兩章,是周文王將西都自岐山遷都豐京後,將原岐山以南一帶分成兩塊,一塊叫周,一塊叫召,分別交給周公旦和召公奭管理。
周,指的是周公旦的封地。召,指的是召公奭的封地。
我們一直說,歌以詠志。古代的歌,是以詩的形式記錄的。
周武王滅商後,為記錄先王周文王在西岐教化民眾的功績,就命人在岐山一帶收集民歌。《周南》、《召南》正是當時的百姓接受文王教化的社會反映。
魯國人這一次明面上讓季札欣賞詩歌,實質是在考察季札的歷史文化知識,看看你小子從中聽出些什麼。
當時可以想象的是,季札欣賞樂舞可不象現在的我們觀賞歌會或文藝晚會,主持人會報幕,告知下一場是什麼。
什麼《周南》、《召南》都是吟唱完畢後,季札從中聽出這是什麼詩歌,聽音辨歌。
然後根據這些詩歌的寓意,談出自己的體會與感想。
結果,季札一言中的。
這說明了什麼?這位吳國公子季札,對大周王朝先期的這段歷史文化了然於胸!
這是一般的蠻狄戎夷部落能夠做到的麼?
這個有相當難度!當然,由於《周南》、《召南》這兩首詩歌是整部詩經的頭兩章,這位吳國公子季札既然敢來魯國欣賞樂舞,知道這兩章那也不足為奇。
按既定方案,魯國樂師又為季札相繼吟唱了《邶風》、《鄘風》、《衛風》。
季札欣賞後,讚歎道:“多美妙的音樂,多深沉的詩歌!雖憂國憂民,但不頹廢喪志,這應該就是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吧?”
《邶風》、《鄘風》、《衛風》,是反映邶國、鄘國和衛國這三地民風的詩歌。
武王克滅殷商後,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記武庚統治殷民。
為了監視武庚,武王將殷商本來的京畿地區一分為三,另封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建立邶、墉、衛三國,這便是歷史上的“三監”。
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王室不少宗親的疑忌,這讓雄才大略的武庚利用了。
武庚見機叛亂,原來監視武庚的邶國、鄘國和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