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87章 七百里封邑 (第2/3頁)

加入書籤

真不是空穴來風。

楚國國君楚昭王曾經有一次聽說孔子在陳國多年,知道孔子是世上鮮有之大賢,故欲請孔子赴楚國出仕。

楚昭王認為,列國諸侯均不敢重用孔子,是因為齊國和晉國這兩大國,都對孔子予以了排斥。

孔子本有意赴晉國,但由於此時晉國執政卿大夫為中軍元帥趙鞅。而孔子對趙鞅不對眼,認為趙鞅不值得自己輔佐。

一是因為趙鞅曾殺了賢大夫竇犨,設計害死了周王室大夫萇弘,重用了自己所厭惡的魯國原執政大臣陽虎和衛國世子蒯聵等人。

二是因為晉國的政治生態與魯國差不多。魯國是三桓當政,晉國是六卿把持朝政,國君都是提線木偶。

這種政治生態,使孔子的主張和施政措施難以落實。

孔子對齊國沒有好感,是因為齊國雖然有著強勢的國君,但齊國這種融合了太多蠻夷風氣的國家,對禮教文化尤為排斥。

曾經,孔子有機會在齊國出仕。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甚至也已經作好了封賞土地、任用孔子為齊國大夫的準備,但齊國的國家戰略決定了孔子的理念不可能在齊國得到推廣。

甚至,連孔子眼裡的賢大夫晏嬰,都排斥孔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對齊國,孔子根本沒任何好感。

而楚國就完全不一樣了。

楚國本就一蠻夷之國,歷代楚王勵精圖治,終於成就春秋一霸主之國。長期以來,楚國與晉國的爭霸,成了春秋江湖的主線。

論國力、軍力,楚國完全不弱於晉國。

但楚國在與晉國爭霸中,往往略輸一籌。經過楚國上下百年來的原因剖析,主要在於楚國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

這種差距帶給楚國最直接的損害,就是哪怕是楚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對晉國的絕對優勢後,中原列國諸侯表面上對楚國服從,但實質上仍追隨著晉國。

一句話,無論你楚國怎麼努力,中原諸侯就是很難跟楚國同心同德。

晉國,畢竟是正宗的大周王朝宗邦諸侯。而楚國,無非是一介蠻夷之國。

正因為如此,所以楚國在後來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禮教文化,渴望全面融入中原。

直到二十多年前,周敬王與王子朝二王並立爆發內亂,最終楚國支援下的王子朝帶著大周王朝最齊全的典籍到了楚國,使楚國一下子將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一個令人仰望的高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春秋晚期的楚國,可以說是少數幾個高度重視禮教文化的諸侯國之一。

那如孔子這樣全世界禮教文化界的頂尖大師,楚國怎麼不動心?

所以,楚昭王就有意了。

而陳湣公所得到的訊息,正是楚昭王與楚國第二把手令尹公子申的一次談話傳出的。

據說,楚昭王對令尹公子申透露了重用孔子的資訊。

如何重用法?

一是直接任命孔子為楚國卿大夫。

二是重用孔門弟子,只要願赴楚出仕的孔門弟子,人人都有官做。

三是封賞孔子七百里土地。楚國地大物博,七百里地,楚昭王完全拿得出。

本來,這是楚昭王與令尹公子申的一次非正式交流。但這次交流的內容,也不知為何,居然流傳到了陳湣公耳中。

所以,當孔子聽聞此訊息後,心臟跳動頓時加速,血液流淌頓時加快。如果不是見多了世面,孔子差點無法淡定,當場歡呼雀躍起來。

孔門弟子,包括顏回、仲由、公西華、端木賜等人,人人都面露喜色。

但在陳湣公以及一干陳國公卿大夫們面前,孔子終於剋制住了自己的激動。他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