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季孫將伐顓臾 (第1/3頁)
只是,不管如何,每每想起冉求這位弟子,這位被自己曾經評價為最全面的賢才,孔子不由傷心失望。
子有啊子有,你是否偏離了你心中的道呢?
孔子想起那一年,即公元前492年,冉求離開自己回魯國時說的話。當時,冉求說,宣揚禮教,克己復禮,這樣的事他並不是不贊同,但實在是力不從心,故請求離開。
當時的孔子,真的很不希望冉求離開自己,畢竟,冉求文武雙全,自己率一干弟子周遊列國,冉求的作用非賞大。
但是,當時由於季氏家族發生鉅變,季孫斯去世後,季孫肥發動家族事變,一舉奪取了宗主之位,冉求認為孔子應該留一支力量在魯國,以隨時掌握魯國的情況。
當時自己也認為冉求的意見是對的,只是不希望冉求以“宣揚禮教力不從心”為理由。所以,當時孔子就嚴厲批評了冉求,告誡他追求真理不應半途而廢。
冉求本就是季氏舊臣,曾經擔任過季氏的武城邑宰等要職,所以回國後就被季氏委以重用,最後憑其出色的治政能力被任命為家宰。
唉,子有啊子有,難道你在季氏屋簷下呆久了,真的就完全投身了季氏?
這一次,冉求一開始建議孔子先去見季孫肥,再是幫助季氏推行田賦制,這一切都令孔子深深擔憂,冉求已經成了季氏的人。
但此時的孔子對冉求還是心存著師徒感情的,直到魯伐顓臾事件發生。
顓臾是一個風姓諸侯,相傳為太皞所建,約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柏林鎮附近。
大周王朝建立後,周成王分封顓臾為諸侯,給予其祭祀蒙山的主體責任。
蒙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北、沂蒙山區腹地,古稱“東蒙”,也稱“東山”。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人稱“亞岱”,乃山東第二高峰。
蒙山這樣的大山當然是要受到祭祀的,當然,山東的第一高峰是五嶽之首泰山,乃天下第一山。
泰山則唯天子才有資格祭祀,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封,指於泰山之頂,築一個圓形的土壇,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
禪,指於泰山之下,築一個方形土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而且,帝王也並非想祭祀就可以祭祀泰山,其前提條件是國家得很好,國泰民安了,且須經重大事項決策會議決定後方可實施。
當然,這與我們現在要講的魯伐顓臾無半毛錢關係,那就打住吧,不要再偏題了。
顓臾國身負祭祀蒙山這樣的主體責任,雖是大周王朝重要諸侯,但國小勢弱,祭祀了幾百年,終於在春秋初期不得不選擇將自己的安全問題交給大周王朝宗邦諸侯魯國。
也就是說,顓臾早就成了魯國附庸,這也是顓臾自春秋以來基本未在春秋舞臺發出過任何聲音,亮相於任何角落。
但這一次,顓臾亮相了。
因為季孫肥需要進一步擴大季氏家族的地盤,他看中了魯國附庸顓臾。
作為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肥也確實有出兵討伐顓臾的正當理由,因為討伐顓臾,勿需打出滅了顓臾的旗號,而僅僅是出兵顓臾即可。
為何要出兵顓臾?
因為顓臾地處蒙山,蒙山乃山東第一大山,山高林密。魯國由於賦稅沉重,戰事頻發,故盜匪嘯聚,蒙山、泰山都成了盜匪重點區。
季孫肥認為,只要季氏出兵顓臾,清除了盜匪,那今後這塊地盤,無疑就成了季氏的地盤。
季孫肥想了想,他認為這一次自己的決策無疑是利國利民的,且利於季氏家族的。
至於有利季氏家族,那是隱藏在利國利民背後的,如果這一次的決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