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72章 孔子觀禮:孔子為何要去贏博之間觀看季札為兒子主持的葬禮? (第3/3頁)

加入書籤

但兩人卻從未相見,亦未行拜師之禮,這只是孔子自己的一廂情願。

故孔子只是去觀禮,而非送葬。

在孔子眼裡,葬禮是非常隆重的,也是當時孔子推行的儒家文化的基本禮儀。

按當時的禮制,葬禮程式複雜,但季札是全世界公認精通周禮的賢人,如何在異國他鄉主持自己兒子的葬禮,這對孔子來講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孔子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他認為自己必須掌握特殊情況下的葬禮知識。

在齊國,那個地處贏邑、博邑之間的一個小山坡上,孔子見識了季札兒子的墓。

墓穴並不深,用當時的話講是未達九泉。

九泉即酆泉、衙泉、黃泉、寒泉、陰泉、幽泉、下泉、苦泉、溟泉等共九種不同稱呼的泉水,但這些都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稱呼而已,自地面向下挖,估計大羅神仙真的存在,也分不清這九泉。

九泉在當時意指距地面很深的位置,能見到地下水。

孔子關心的是,季札給兒子挖的墓穴深度如何。

現在知道了,很淺,僅挖到連地下水都未滲透出來的位置。

墓穴很小,剛夠放下一具屍體。

然後就是季札僅用了很平常的衣服將其兒子的屍體包裹起來,直接安放在墓穴中。

沒有棺材?

是的,季札兒子暴斃,他不可能預先準備好棺材。

屍身入墓後,就直接用土掩埋起來。

接下來是封土,孔子觀察很仔細,封土並不高,在地面形成一個大約半人高的墳丘。

最後,季札挽起自己左臂衣袖,用當時的話講是“袒左”,自右逆時針繞墳墓而走,一連號哭三遍道:

“骨肉迴歸大地,此乃命數,但魂魄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完了?

是的,整個葬禮就這樣完了。

非常簡樸的一個葬禮,這與孔子原先所精通的那一套複雜煩瑣的葬禮儀式完全不同!

看著季札轉身朝吳國而去,孔子呆了半晌,若非仲由提醒他說人都走了,孔子還在那裡若有所思。

在回魯國的路上,仲由問孔子:“夫子,延陵季子這樣安葬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太草率了?”

孔子搖了搖頭,正色道:“延陵季子的禮樂知識高深莫測,吳太伯建立了吳國,帶去的是最正宗的周禮,故在吳國得以傳承。

如今列國所依的葬禮儀式,是經過後來重新修訂的。所以,延陵季子安葬其子,用現行的禮儀看來很簡單,但簡樸而不失隆重,悲泣又有祈求,實則是最符合周禮的。”

孔子是一個很會反思的人,他想起了晏嬰曾經批評過儒學之重形式而輕實際,以自己堅持的喪禮文化為例,指責自己的禮教過於形式主義,造成極大的浪費。

如今看來,不無道理!

“延陵季子之於禮,其合矣。”孔子喃喃自語道。

真正的禮,如果不切實際,又怎麼能夠得到推行呢?

孔子嘆了口氣,他覺得自己的學問還遠遠不夠。

連最基本的喪禮文化都沒能完全掌握,自己卻還要想著從政當官,看來自己錯了。

那就繼續研究學問吧。

從此,孔子就安心於自己的教育事業,他繼續招收弟子,影響力越來越大。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