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9章 高雅外交:季孫行父和公子歸生,竟然用詩經搞重大外交? (第2/3頁)

加入書籤

魯侯幫忙,鄭穆公卻是不想做的。那怎麼辦?打啞謎吧,讓執政上卿公子歸生站到前面向魯侯表達寡人的心意,魯侯那麼聰明,一定可以明白。

這就是這次鄭國隆重招待魯文公一行人、鄭國政上卿公子歸生借酒賦詩的原因。

魯文公一聽就知道了鄭穆公的意圖,季孫行父更不要說,他是聽公子歸生吟了《鴻雁》第一句後就明白了。既然你鄭伯不親自出面,由卿大夫出面,那自己作為魯國卿大夫,根據外交對待原則,自己就得出面了。

自己出面,當然得弄清楚自己該如何表達國君之意圖了。國君的意圖很清楚,大家出來很長時間了,要早點回去過年,天這麼冷,別在路上磨洋工了。

你鄭國人的意思就是希望得到我們的幫助,不是我們不想幫助,而是現在不是時候。再說,你鄭國是公開投靠楚國的,與衛國的情況有所不同,這事不能直接答應。

當然,既然你公子歸生以賦詩來寓意,那自己也得賦詩以作答。對於禮儀、詩書之類的,季孫行父是相當自信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於是,季孫行父想了一想後,對公子歸生嘆了氣道:“其實,不瞞大夫,寡君何嘗不是如此呢?”

然後,賦詩回道:“四月維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這是一首《詩經?小雅》的《四月》一詩的第一句。四月,即周曆四月,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六月。季孫行父想要表達的,就是我們離開魯國已經很長時間了。“四月維夏,六月徂署”說明時間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了,“先祖匪人,胡寧忍予”意思就是我們的祖先都等著接受我們的祭祀,難道你們就忍心讓我們的祖先因為沒有我們的祭祀而捱餓嗎?

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每年的第一天,包括魯國在內的列國諸侯,都要例行祭祀。古時人們篤信自己的先祖和人一樣,都是要吃飯的,否則要捱餓,雖不至於會餓死,但應該會餓成皮包骨頭,從而對後人怨恨,不再後人。而且,這個飯需要有人送的,具體形式就是後人要透過祭祀來實現。

公子歸生一聽就知道,原來你們魯國人想推拖啊。那不行,這麼好的機會放在眼前,自己不好好把握,那要讓國君失望的。那就再出一招吧,於是,公子歸生又故意懷著沉重的心情賦詩道:“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這是出自《詩經?國風》中的《鄘風》的一句詩,意思就是我們確實有意向晉國示好,但不知要靠誰來牽這根線搭這個橋啊。

季孫行父是研習詩經的高手,再說當時可以讀的書也就這麼幾本,還有什麼不清楚的?鄭國人擺明了就是希望魯國來幫這個忙!

他看了看魯文公,魯文公也看了看了,最後點了點頭,季孫行父微微嘆了口氣,知道國君願意不辭辛勞為鄭國牽這根線了。當然,人家那麼含蓄,自己也應該有雅緻。

於是,季孫行父吟誦道:“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是《詩經?小雅》中《鹿鳴之什》裡的一句詩,意思就是戰車都已經準備好了,四匹馬都躍躍欲試,準備好了出發,我們怎麼敢在家中安居?那就去吧,期待著一月能夠有三場大捷。

也就是說,魯國人和鄭國人透過對詩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重大外交事項,即魯國同意幫助鄭國赴一趟晉國,向晉國轉達鄭國願意歸順晉國的意思。

公子歸生是什麼人?一聽就完全懂了,頓時大喜,急向季孫行父和魯文公分別行了大禮。

鄭穆公也移步至魯文公面前拜謝,然後是魯文公回禮,

這應該是春秋時期記載較為具體的一次高水平外交活動,雙方都不直言何事,但用當時最高大上的引用借詩喻理的方式,達成了共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