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51章 弭兵會盟1:世界和平會議,為什麼齊國提出了異議? (第2/2頁)

加入書籤

持晉國的欒盈起兵造反,並出兵進攻晉國,這位烏餘大夫提出了不同政見。但齊後莊公根本未聽取烏餘的意見,一意孤行,最後以失敗告終。

烏餘見齊後莊公吃了大癟,就各種諷刺嘲笑,終於惹怒了齊後莊公。烏餘見自己的大嘴巴終於惹上禍了,乾脆帶著自己的封邑與族人投降了晉國。

這也是公元前548年的事,雖然當年齊後莊公被崔杼弒殺,但烏餘已經投靠了晉國,而且,晉國國君晉平公又很歡迎列國諸侯大夫帶著封邑來投靠,所以烏餘就沒考慮回到齊國。

大夫帶著封邑投靠他國是很嚴重的違法亂禮之為,分封制規定了“大夫無外交”,即公族大夫未經國君同意,不能私自去外國,不能私自結交他國大夫。這是為了防範國內大夫帶著族人封邑投降敵國的隱患。

但春秋走到了現在,君權已經被大幅度消弱了,最早的制度設計中為避免大夫帶著族人封邑投降外國的“大夫無外交”便成了空紙一文。對大夫來講,什麼大夫無外交,天大地大,想去哪裡便去哪裡。

於是,帶著國土投靠他國的隱患便爆發了。如紀國國君的弟弟帶著自己的封邑投降了齊國;前面提到過的衛國大夫孫林父也帶著自己的封邑投降了晉國;現在又講到齊國大夫烏餘也帶著自己的封邑投降晉國。

象這樣的事,在春秋早期是很罕見的。各國那些牛氣沖天的大夫們互相有往來,有的甚至還成了好朋友,如吳國的季札,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晏嬰,晉國的趙武、韓起、叔向等人,鄭國的子產,宋國的向戍,楚國的屈建等等。

他們之所以譽滿春秋江湖,正是因為有了互相交待,所以才會互相欣賞,口口相傳,惺惺相惜。

齊國大夫烏餘帶著自己的封邑廩丘投靠了晉國。貪得無厭的晉平公大喜過望,他立即任命烏餘為晉國的廩丘大夫,這意味著晉國佔領了齊國的廩丘。

這令齊國非常火大,烏餘也知道齊國一定要來尋自己的麻煩。烏餘的麻煩在於廩丘本就是齊國邊境重鎮,講白了就在齊國,而離晉國則有千里之遠。

齊國要來收拾烏餘,烏餘怎麼可能守得住廩丘?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