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8章 識字制甲 (第2/3頁)

加入書籤

傍晚時分。

鐵坨子的鐵器作坊傳來好訊息。

周雲帶著劉貞,一起前往了新建的冶鐵房。

這裡在圍屋一層北角,靠近清水河位置。

既是李家營地的下游,又取水簡單。

一套嶄新的甲冑,掛在鐵器作坊的架子上。

工匠系統下,周雲根據歷代甲冑的特點。

進行了綜合革新。

真正意義上的甲冑,起源於春秋時代,於唐宋發展到巔峰。

當下,大楚最底層的盔甲是二擋鎧,就是胸前一面甲,背後一面甲,用揹帶吊起,漢末三國時期大量使用了這種盔甲。

莫以為二擋鎧不重要,中國歷史上,著甲率最高的是隋唐,其覆甲者,不過四成,大多數時候,各王朝不到二成。

穿的二擋鎧的都是少數,大部分穿皮甲或者厚布衣。

大楚方面,裝備倒是非常符合歷史。

可北狄這個bug,似乎得到版本加強,著甲率,遠遠超越常規。

大楚的良家子出戰,制式盔甲就是二擋鎧,只是多了甲裙,護肩。稍稍增加了防禦。

只是如今大楚腐敗,良家子都是帶著舊鐵皮上,二檔凱莫提了,根本沒有。

其實,任何盔甲都是在二擋鎧的基礎上演化而來。

漢代,增加了盆領,用於保護頸部和肩部,並增加了臂甲,形成了後世甲冑的雛形。

但盆領極度影響視野,高高拱起的脖圍,既難轉身,也難以看到後方。

所以後期盆領被淘汰。

護肩與護脖相繼出現。

又因為馬戰,甲裙出現了改動。

隋朝時期,皮甲甲裙被改為葉片鐵甲,前後襠甲縮短,並有護心鏡等輔助裝備。

來到唐朝,武力被推崇至巔峰,甲冑也到了巔峰。

唐書記載了十三種盔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光鎧。

何謂明光鎧?顧名思義,護心鏡等多塊整板機構的鐵甲被磨的發亮,陽光下,閃爍敵方眼睛,為明光鎧。

明光鎧先是第一層甲冑,二擋鎧帶甲裙。

前後有襠甲,手臂有臂甲。

肩部有甲吞,護肩。

頸部有自頭盔下的甲片,有些有護脖,甚至面甲。

在外甲穿搭好後,帶上護臂吊腿,加上重型的護心鏡與護腰。

大名鼎鼎的明光鎧,就完成了。

但是,這一套下來,裡三層外三層的。

唐朝甲冑穿搭好後,加上武將魁梧,就像一個巨型胖子。

膀大腰圓,就是古代巔峰武將的形象稱呼。

且甲冑昂貴,非富足之家,不得擁有。

其中百花戰袍就是在這一時期,比較流行。

宋朝之後,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宋代甲冑之重量來到了巔峰,步人甲接近西方的甲冑了,其重量有五十千克,甚至更重,乃是歷朝最重的甲。

宋朝重文抑武,即使甲冑並不弱,成就遠遠比不上唐朝輝煌。

西方甲冑裡的鏈式板甲,客觀來說,從防禦力講,絕對高於東方各類盔甲。

但是其機動性過於低下,重甲騎士一旦落馬,自己無法站起。

且西方大多為騎士戰爭,人數不多,且大多是約戰形式。

少量而重視防禦的盔甲更適合歐洲。

東方的盔甲講究大量生產,對機動性有很高的要求。

蒙古騎兵的出現,讓歐洲人脫下貴族騎士重甲。

並告訴了歐洲各大王國裡的貴族,沒有機動性,就是靶子。

自元之後,以防禦為核心的盔甲漸漸演變成以機動為核心,明光鎧布人甲等中國盔甲的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