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七百八十五章 店鋪位置機械化 (第2/2頁)

加入書籤

里長說著確實開始考慮不能都為了跟夷人交換,而讓大明的百姓苦著。

玻璃器皿比陶瓷的成本低,與夷人交換,一般換鏡子和香水、花露水。

朱元璋邊聽邊點頭,突然一頓:“這個……大量造玻璃瓶子?出口用不到那麼許多瓶子。

只是咱現在的平板玻璃開始不用人吹了,玻璃瓶子由人吹,不是說對人傷害大麼?

大明需要大量的玻璃瓶,這個吹的話,動用多少人手,然後他們生病,就是胸裡面不好能治?”

朱元璋想想,發現玻璃器皿給百姓用沒問題,反正不允許百姓跟夷人交換東西。

漂亮的琉璃之前出口,玻璃器皿可以做成單獨的一種顏色,哪種成本最低用哪種。

他擔心起職業病,下丘村的人就不願意吹玻璃了,只是吹實驗室的器皿與香水瓶、花露水瓶,也不往外賣,只內部使用,沒有了就去灌,而不是一次換個瓶子。

“陛下,村子明年可以有不用人吹的辦法,像打針那樣,抽一管子氣壓過去,抽氣的時候有單項閥。

可以先把裝置造出來,然後再慢慢調整,採用機械動力或電力驅動。

無須特別美觀,主要用途在於裝東西,百姓買回去了,也跟宮裡和大臣們一樣,沒了到商店裝。

摔壞了再買新的,這樣裝液態的東西方便多了,又能看到瓶子裡剩多少,密封方面比陶瓷強。

要麼只能用葫蘆,大小不同的葫蘆,裝液體的東西都行。

還有護膚品的盒子,可以用小盒子來裝,本來村子打算收大量的蛤蜊,用它來裝。

不過有個問題,咱大明缺少勞動力,大家得先種地,僱傭大量人手的話……

看看明年的實際情況,若應天府和咱們發展好的寧國府、太平府的閒置人手多,那就上這個專案。”

里長告訴朱元璋,咱們有技術,誰規定玻璃只能用人吹的?那是最開始沒辦法。

當時要啥沒啥,在村子裡弄個土的玻璃窯,能做出來就不錯了。

現在各種輔助裝置提高,工匠們的技術提高,正適合換掉人。

他又提了下蛤蜊油,需要大量的人工,海邊那裡把蛤蜊肉拿出去曬乾,屬於好的乾貨。

蛤蜊殼就扔了,沒有幾個人給磨成粉,以後會用磨,挑選壞的蛤蜊殼,不合格的磨成貝粉,再新增點別的東西,拿來賣給養殖的百姓。

得看有多少人手,比如沒有地的人家,女子織布,不讓她們織,除非她們手工繡,這個行。

繡工不好的,招來處理蛤蜊油,加上剩餘的男勞力,蛤蜊處理過程是個力氣活兒。

終於更出來了,農家今天打了兩針,早上一次,下午一次,這回真重了,本來以為躺一會兒就行了。明天看情況。

(本章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