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八百七十四章 發報人群面向誰 (第2/2頁)

加入書籤

,如此才能一碗水端平。

老二秦王朱樉跟著說:“父皇,孩兒覺得可以給銀行用,商人帶著大額寶鈔路上怕被搶,那麼就開匯票。

等著人拿著匯票到外面的哪個分行取錢或轉給別人,發個電報核對下,就能確認了。

如此匯票丟了也不怕,別人拿著取不出來,商人帶著走,有歹人搶的話,什麼都搶不到。”

朱樉覺得要用在銀行這個重要地方,匯票是收費服務。

等以後有了異地存取的時候,也要收費,基本上能用的百姓少,百姓只在一個地方生活,縣城的銀行就夠他們存取錢了。

故此異地存取不急著上馬,匯票為商人服務,按照時間的不同來收取不一樣的手續費。

包括最高的比例,還有最低的收費多少。

朱元璋頷首:“不錯,即便商人會把這個錢轉嫁到購買的人身上,咱也不能賠錢,想來一個字十文錢很便宜。

比如浙江府的麥子貴了,一石要四百文,咱南京的則是三百文,由於有運河,運費則不高。

發電報可以寫:麥四百,缺五萬。

意味著需要五萬石,誰先得到訊息誰就先組織麥子往那邊送。

一石一百文的差價,五萬石就是五千貫,僅僅需要六十文的,再加雙方的稱呼啥的,想是二百文夠用。

若是浙江府麥子賣六百文呢那麼……是不可能的。

跟南京差一倍,他是慢慢漲上去的,咱早看出來情況不對,那邊彙報後就調動麥子過去平價了。”

朱元璋舉的例子基本不可能,用不著商人先動手,又不是其他的商品,糧食價格差那麼多,必然要平抑。

只要包含了運費之後還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價格差都不行,必須給壓住,順便賺錢,常平倉一個排程就行了。

浙江府看種不種麥子,不種就運,種就用常平倉。

若是絲綢的價格漲起來了,那個不用管,商人處理。

而鹽價太高還是要朝廷出手,涉及到的是生存,兩文錢一斤的鹽價出現四文的情況,那還了得

可不是貴兩文的問題,屬於翻一倍了,不吃還不行。

“父皇,那樣一百文一個字都沒問題的。商人買賣一次,必然賺至少幾十貫,拿出來一兩貫發電報還不成咱是給了他們額外的賺錢機會。”

老五朱橚眼珠子轉轉,他給漲了十倍的價錢。

在他看沒有電報商人就無法快速得到訊息,電報屬於用錢來還更多的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